3月31日《中国质量报》在头版头条刊登了一篇题为《不同的文本·共同的愿景——国家质检总局支持厦门建设惠台检验检疫示范区纪实》的通讯,读来回味无穷。其中,厦门市市长刘赐贵在与国家质检总局局长王勇和副局长刘平均的座谈中,从四个方面称赞质检的讲话令人耳目一新。
其一,“量身订做”让地方得到实惠。现在各部门为地方服务的措施和政策很多,有些见实惠,也有许多政策措施在当地反应平淡。究其原因是:地方没有得到“实惠”。国家质检总局近3年来出台的支持福建省加快海西建设的48条措施框架下的为厦门服务的12个方面25条惠台新政策却受到市长刘赐贵的高度评价。这其中的“秘诀”便是“量身订做”四个字,说得更直白一点,这些政策让厦门在两岸经贸合作中得到了“实惠”,取得了经验。
其二,“首次‘联姻’”在各部委中产生连锁反应。说起国家质检总局支持厦门经贸发展,刘赐贵市长如数家珍:从2008年7月23日、2009年2月27日到2010年3月15日,3期《特别会议纪要》,明确赋予厦门10条优惠政策,充分发挥了厦门对台工作的“桥头堡”作用,支持厦门对台检验检疫先行先试,用实际行动落实了胡锦涛总书记视察时的重要讲话精神,让政策迅速落地生效,形成了积极示范效应。刘赐贵市长把这次《纪要》称之为:“厦门市政府与国家部委首次以纪要形式探索惠台政策”。正是这种厦门与国家部委的“首次‘联姻’”,使不少部委相继借鉴这种做法,加快解决了厦门口岸通关瓶颈等问题,产生了连锁反应,催生了新的惠台政策,加快了厦门对台交流的先行区建设进程。
其三,“试验田范例”让厦门跃居台湾水果进口第一口岸。国家质检总局在厦门渐次搭起了3个新的战略高地,形成20多个涉台检验检疫工作范例,厦门成为探索便利两岸来往政策的“试验田”。在谈及这块“试验田”的成果时,刘赐贵介绍了厦门率先赴台对29家甲鱼养殖场考核认可;厦门跻身全国进口植物种苗和部分水果重点口岸,跃居台湾水果进口第一口岸;厦金航线成为两岸人员海上往来的黄金通道等……为推行这些成果,国家质检总局在厦门召开现场会,使“试验田”变成了“丰收田”。
其四,“共建无缝隙质量监管体系”构建大质量工作机制。国家质检总局为构建涉台大质量工作机制的综合通关,批准成立大陆首个两岸农产品检验检疫技术中心和中国检科院厦门食品安全研究室。与此同时,黔赣皖黑及福建检验检疫局等部门还与厦门检验检疫局共签协议,共建“无缝隙质量监管体系”,形成以厦门港为龙头的综合大通关建设顺利向内地拓展。大质量工作机制在厦门形成了以“点”带“面”的监管链条,也得到厦门市政府的鼎力支持。为此,厦门市政府多次召开专题会议,从资金和政策两个方面采取措施全力支持厦门检验检疫局顺利启动出口胡萝卜质量管理示范区建设。
厦门市市长一席谈,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质检工作的重要性,尤其是“大质量工作机制”理念的深入人心。质量兴,国家兴,“大质量”理念唤醒的不仅是一个地区,一个城市的责任意识,而是各个部门、各级政府和整个社会的自觉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