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医外科诊疗指南》编写会议在广州翡翠皇冠假日酒店召开,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政策法规与监督司李钟军同志出席会议并讲话。参加会议的还有来自14个省市20余位具有主任医师职称的中医外科专家。会议得到了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及中华中医药学会的大力支持。中华中医药学会外科分会主任委员李曰庆教授主持会议会并汇报了《中医外科诊疗指南》研究实施方案。中华中医药学会外科分会常委兼秘书长裴晓华教授对《指南》编写病种进行分配并介绍了诊疗指南样稿、体例及编写格式。参会的各位专家就样稿及体例进行了热烈的讨论并提出了建议,最终达成共识。
李钟军同志在讲话中指出:我国中医药标准化的制定迫在眉睫,目前中医药标准指南发展尚为起步阶段,世界各国纷纷开展了传统医药标准的研究制定,这带给我国中医药发展的不仅仅是竞争,更是机遇和挑战。李钟军详尽介绍了中医药标准化目标:初步建立中医药标准体系;建立中医药国际标准研究以及今后在标准化方面加强建设等。他指出中医药标准化不仅仅是术语标准化,更包括技术标准化的建立。他对于本次《指南》编写会议的召开给与积极肯定,指出本次《指南》的制定意义并不在于强制执行,而是旨在行业内起到指导作用,《指南》的制定具有重大意义。他对中医药标准化的前景提出建设性意见,提倡培养中医功底扎实、有相当外语水平、有较强组织协调能力和丰富国际交流经验的人才,以更好的向世界推广我国中医药。
李曰庆教授详尽介绍了《中医外科诊疗指南》研究实施方案。《指南》包括中医药治疗方面具有特色和优势的25个病种(疮疡、乳腺、瘿病、冻疮、烧伤、毒蛇咬伤、常见急腹症等),本项目研究成果,将可成为外科临床比较全面、实用的规范化指南。本《指南》的编写包括文献调研、专家调查和临床研究三大研究方法,需遵循有关国际标准、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包括名词术语、疾病名称、经络穴位名称、中药名称、计量单位、数字用法、标点符号使用等方面),最终制定并发布科学规范、临床实用的《中医外科诊疗指南》。
裴晓华教授指出标准化是目前制约中医学包括中医外科学发展的重要因素,中医外科学作为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总结了数千年来我国劳动人民和外科医家防治疾病的经验和成就,具有其独特的潜力和优势。但是,与其相应的临床诊疗指南尚处于空白,导致临床无统一的诊疗规范,严重制约了中医药科研水平的提高与对外交流,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中医外科学临床疗效整体水平的提高,成为制约临床研究深入发展的瓶颈。所以本次《指南》的编写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和现实意义。
参会专家就《指南》编写的具体内容、意义、样稿及体例进行了热烈的讨论,并提出了各种建设性意见,最终达成如下共识:
1、本《指南》编写需遵循中医理论,充分保留中医特色条目,突出中医的优势内容,力求达到指南在最终推广应用中应起到切实的临床指导作用,并且应在以后的推广应用中,不断充实、完善,务求实用。
2、因本《指南》编写需要两轮专家调函,与会专家应留下准确详尽的联系方式,以便日后互相联系,完成调函工作。由于地域限制,调函不应只有邮寄一种方式,可增加扫描等方式,保证调函顺利完成。
3、本《指南》所取用的中成药不应为院内制剂,可参考基本药物和医保目录用药,以便日后推广应用。
最后各位与会专家一致表示,将精诚合作,认真完成《指南》编写工作,力争顺利编写出高质量的《中医外科诊疗指南》,为中医药标准化的发展共同努力,共同进步,以更好的促进祖国传统医学发扬光大,走向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