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我有一个朋友给我打电话说,你今天参加这个活动,是不是把‘再制造’写错了,应该是‘制造’吧?说明我们的再制造这个概念还没有深入到每个人的心中去,说明我们发展再制造、发展循环经济任重而道远。”3月13日,北京梅地亚中心“两会”新闻中心,国家发改委环资司巡视员何炳光的一句开场白,不仅点出了这场新闻集体采访的主题——“再制造与汽车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也道出了目前“再制造”所遭遇的“尴尬”地位:业界热捧,消费者不识。
何炳光指出,所谓再制造,简单来说是指将旧的机电产品或者零部件利用先进的手段进行专业化的修复,使其恢复到原有新品一样的质量和性能的批量化制造过程。它是采用新技术和传统加工手段进行专业化的修复,基本特征是毛坯来源于消费过的旧产品、旧零部件。再制造是循环经济“3R原则”当中的再利用的高级形式。和制造新品相比,再制造可以节约成本50%,节能60%,节约原材料70%。
质量有保证
虽然“再制造”具有诸多优点,但再制造汽车产品及零部件的质量问题,仍为媒体所担心,成为关注的焦点和提问的重点,尤其是在一直以质量著称的丰田都深陷“召回门”之后。
具体到再制造产品的质量控制方面,中国重型汽车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马纯济表示,再制造通过特殊的工艺处理旧材料,提高其本身的性能,质量在出厂前完全达到技术标准,一些指标特别是在“耗用”比较突出的部分的一些指标甚至得到了加强,同时厂家对再制造产品按照新品一样的要求进行售后服务。因此,它本身的性能是能够满足消费需求的。
何炳光也表示,再制造不等于修复或者二手货,再制造品在质量和性能上要和新品一样。他介绍说,为了维护消费者的知情权和选择权,我国有关部门已联合发布了汽车零部件再制造标志,所有再制造产品必须在显著位置上标示为“再制造产品”。
去年,记者曾深入到我国正在进行汽车零部件再制造试点企业——潍柴动力股份有限公司进行采访,在生产现场记者看到,虽然原材料是一台台已经使用过的发动机,进入生产线之前还是布满油渍、破破旧旧,但出来时却已经光洁亮丽、宛如新机。
潍柴动力再制造有限公司总经理李峰告诉记者:“发动机的再制造技术与普通的大修技术相比,二者完全不在一个档次上,也完全不是一回事。与普通的大修技术相比,再制造技术质量有保证,性能有保证,三包服务周期长。”
“除了我们说的这种质量保障之外,目前国家还在制定再制造标准,因为我们公司参与了这个标准的制定,目前,这些标准的起草工作第一轮已经结束,目前来看,我们在技术、工艺、设计这些方面,相当一部分都是和国际标准看齐的。”马纯济说。
何炳光透露,我国正通过加快制定再制造方面的相关标准,包括技术标准,包括基础标准等等,真正使得我国再制造产业的发展能够依规行事。
技术不落后
据悉,再制造技术是从国外传入我国的一项新兴产业和技术。该技术目前在国外的发展已有超过50年的历史。“在国外,再制造已经有近60年的历史。目前美国、德国在这方面处于全球领先者的地位。如世界上最大的工程机械和矿山设备生产厂家美国卡特皮勒有限公司,70%的利润来自再制造。”潍柴动力再制造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李加佳说,“在我国,再制造的兴起是近几年的事情。其中汽车零部件的再制造目前属于国家的先期试点行业之一。”
2008年3月21日,我国汽车零部件再制造试点工作正式启动,国家发改委确定了14家企业开展汽车零部件再制造的试点工作。其中有中国一汽、安徽江淮、奇瑞3家整车生产企业以及济南复强、潍柴、玉柴等11家零部件再制造试点企业。
何炳光坦陈,我国再制造产业的技术尽管起步不早,但水平不低:“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我们很多的再制造技术在世界上是处于领先水平的,在这一块,我们要继续推进产学研相结合,特别是要示范推广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中国特色的再制造技术。”
就在“两会”召开前夕,由中国重汽集团济南复强动力有限公司和中国人民解放军装甲兵工程学院联合承担的“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重大项目“汽车零部件再制造关键技术与应用”,通过了由科技部组织的专家验收。
据了解,该课题总体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其中多项创新技术属国际领先,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为我国汽车零部件再制造产业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业内人士表示,我国再制造行业起步虽晚,但发展迅速,特别是再制造基础理论和关键技术研发取得了重要突破,开发的自动化复合表面工程和纳米表面工程技术部分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春天有多远
据玉柴机器集团公司董事长晏平透露,目前美国再制造业的从业人数是48万人,其中用在汽车零部件的是33.8万人,而整个美国冶金行业的从业人数不到25万人。
“美国在2005年再制造业的规模达到1000亿,去年的数据还没有,我们没有查到,可能已经突破2000亿。在汽车行业里面它占到了700亿,而这700亿里面,85%以上都是和发动机相关的。”晏平说,“我们统计了一下,一吨的再制造产品可以避免产生4吨的工业废料,还有大量的固定废料。这个经济效益,特别是给社会循环经济带来的效益是巨大的。”
我国最早的再制造研究者之一、中国工程院院士徐滨士指出,再制造产业的市场前景十分巨大,主要体现在资源效益、环保效益和社会效益方面。再制造工程能够节约大量的材料和能源。以发动机为例,再制造发动机的能源消耗只为制造发动机的一半,劳动价值为制造的2/3,而材料消耗仅为制造的20%。
有统计数据显示,到2020年底,我国可形成再制造发动机产能10.5万台,再制造变速器产能6万台,可实现产值20亿元。晏平表示,再制造业的毛利率一般在20%上下,远高于制造新品的毛利率,发展空间很大。
“这个市场潜力巨大。我们相信,通过再制造产业的发展,使我们国家的循环经济在这一个突破口上会取得辉煌的成果。我们也觉得这个产业是一个朝阳产业,尽管它是一个再制造产业,但是它是一个朝阳产业,世界上大概1000亿美元的这样一个销售量。中国目前刚刚起步,又有这么好的条件,我认为这是一个很好的机会。”马纯济说。
何炳光认为,通过试点、项目支持和政策研究,我国汽车产业再制造已有了一个良好的起步。下一阶段,必须多管齐下,综合运用法律、经济和必要的行政手段,来推进再制造产业健康有序发展。国家发改委将通过起草关于推进再制造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完善汽车零部件标志管理制度和回收体系等一系列措施,推进再制造产业的健康发展。
陕西法士特集团公司董事长李大开认为,除了零件回收流通体系和知识产权保护制度等难题需要破解外,目前最大的困难就是公众认知度的问题,必须要加强宣传引导。“只要再制造理念深入人心,形成全社会愿意用、敢用、会用再制造产品的社会氛围,我们再制造产业的春天就不会远了。”何炳光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