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今年两会中提名率较高的关键词,低碳经济的绿色新风扑面而来。3月5日,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努力建设以低碳排放为特征的产业体系和消费模式。
如何努力?怎样建立?加入低碳经济成分之后,企业的质量竞争力是否会有全新提升?“两会”期间,围绕这一热门思考题,代表、委员们纷纷给出了自己的答案。
“好”字当头 双管齐下
“做减法就是为了做加法。”面对全球低碳经济的新命题,全国政协委员、四川新希望集团董事长刘永好认为,做好低碳经济的“减”法无疑是在为优质养殖和生产加分。虽然发展低碳经济、实现低碳生产都需要投入一定的成本,但其带来的附加值也非常显著。“传统养殖消耗粮食很高,3斤粮才有1斤肉,科学规模养殖后,两斤多就有1斤肉。”在刘永好看来,农业的科学化、规模化与现代化,都可以与低碳发展相结合,低碳经济在农村大有可为。
同为民营企业家,全国人大代表、雨润集团董事局主席祝义材也深感低碳生产的重要性。“在当前国际经济形势发生深刻变化的条件下,以结构调整促进民营企业提高竞争力显得格外迫切。”祝义材代表告诉记者,这种竞争力是综合的,无论是企业一直秉承的质量竞争力,还是新提出的低碳竞争力,都必须考虑在内。据介绍,雨润集团已将推进结构调整、延长产业链条作为转变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其在全国实施战略性布局,开工建设低能耗、现代化、五星级的肉类加工厂74家,实现了低碳减排与质量提升双管齐下。
对于企业而言,低碳生产的形式是多样的,国内有些企业早已前瞻性地起步。
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市政协副主席、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副校长唐晓青认为,制造领域提出绿色制造,其实就是在践行低碳的环保理念。
何为绿色制造?据唐晓青委员介绍,“绿色制造”是一种理念,倡导在产品制造技术、手段或工艺技术的研究、开发和应用中充分考虑环境因素,强调低排放、低成本、低能耗理念。“目前,国家立法和技术研发计划不断促使企业技术和工艺改进,过程不断优化,从而迅速提供市场所需产品,实现高质量、低成本以及好的服务和环境。”唐晓青委员表示。
即使有一定的实践基础,但低碳经济下的质量提升仍然任重道远,代表和委员们一致认为,必须从中国实际情况出发。“低碳经济首先是在一定的框架下进行的,有一些规范、规定制约,需要循序渐进地推行,脱离这些都是不现实的。”全国政协委员、江南造船(集团)公司总工程师胡可一举例说:“用氢做动力,虽然是零排放,但成本没有人能承受得起。”深谙质量管理之道的胡可一委员非常关注低碳减排和产品质量的相互作用,他认为,不但要做到产品本身对环境的污染减到最小,更多的是要关注产品制造过程对环境的影响。
“新”字加速 产业升级
低碳经济预热已久,其绿色新风已经吹向各行各业。早在两会召开前,环境保护部副部长吴晓青委员已明确表示,低碳经济几乎涵盖所有产业,向低碳经济转型已成为世界经济发展大趋势,确实要在产业的各环节、各领域体现低碳概念、低碳模式,从产业结构、能源结构入手转变经济发展模式,从产业链的各环节寻求节能途径,将低碳理念渗透到社会各领域。
如今大势所趋,低碳经济的竞争力已是不言而喻。全国人大代表、中科院院士、上海市政府参事禇君浩认为,低碳经济将成为中国下一轮经济发展的重要支点,必须加速推进自主研发,加快掌握核心技术,以确保在这一轮发展中处于前列。
“即使是站在低碳经济的新起点上,质量仍然是最基础的门槛。”全国政协委员、中山大学管理学院教授毛蕴诗对记者明确表示:“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中,要更加注重加强质量工作。”全国政协委员、国务院参事、中国出入境检验检疫协会会长葛志荣也强调了新形势下质量竞争力的重要性。
两会期间,不少代表、委员纷纷紧扣“新”字来阐述低碳经济。民革中央经过充分调研后提出,“十二五”是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关键期,以低碳技术为主要代表的新兴技术产业将逐步取代传统高耗能产业,成为我国未来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力,也是我国减缓日趋严重的能源、环境、温室气体排放控制等巨大压力的重要途径。
毛蕴诗委员认为,要加快实施传统产业企业升级战略,以高新技术为发动机,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增加产品的种类、提高产品的档次和质量,提高原材料的技术含量,提升产品的附加值,还应进行工艺流程技术创新,实现生产工序自动化,提高效率,降低成本。
总的来说,无论是新产业,还是新技术,最终的落脚点还是质量。全国政协民族和宗教委员会副主任蒋明麟建议,在“十二五”期间,要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及时调整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在加大自主创新的同时,要适时提高我国技术标准、产品质量标准、环保标准和技术标准,用这些标准来促进产业升级和淘汰落后产能。
“低碳经济是个时髦词,不管怎么解读,包括质检系统在内的各行各业,都可以从中找准定位和切口,并结合自身实际做好相关工作,这样低碳经济才不会变成一句空口号。”全国政协委员、中国设备监理协会理事长郭汝斌的答案,道出了许多代表、委员的共同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