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省委十一届六次全委会确定了着力推动“跨越发展、绿色发展、和谐发展、统筹发展”的科学发展目标和任务,这一目标和任务同质量兴省密切相关,归根到底就是讲求科学发展,提高质量水平。
高度重视质量问题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质量,先后就加强和改进质量工作提出了一系列政策措施。近期,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进一步明确了“要更加注重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更加注重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的指导思想。由此可见,质量是关系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也是一项基本国策。
从青海省看,产品质量状况虽然总体是好的,呈稳步上升趋势,但与经济发达地区相比还有较大差距。因此,只有全面推动质量兴省工作,积极探索欠发达地区质量工作新路,才能确保“四个发展”的科学发展目标顺利实现。
明确质量兴省目标
质量兴省的总体目标是:到2013年底,主导产业和地方优势产品总体质量达到国内领先水平,一般产品质量国家监督抽查合格率保持在全国平均水平以上,一般产品质量安全指标达到国家规定标准。争创具有国际、国内竞争力的品牌产品,力争中国名牌达到8个,中国世界名牌产品实现零的突破。而要确保质量兴省工作的顺利开展,尚需完成四个方面的基础工作。
特色产业上水平。围绕省政府“四区两带一线”区域经济发展布局和“支柱产业”,帮助指导支柱企业完善质量管理体系、标准体系、计量检测体系、质量检验检测体系建设,加快特色产品质量检测中心建设,促使企业全面提高技术质量水平、管理水平和安全保障水平。
品牌培育增实力。加大对盐湖化工、天然气化工、有色金属、轻纺、装备制造、材料工业、高新技术等产品的品牌培育,组织开展中国名牌产品、青海省名牌产品争创活动,力争培育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中国名牌和青海名牌。
技术标准破壁垒。随着我国加入WTO,贸易壁垒渐为技术标准壁垒所代替。企业要自主创新,积极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内外先进标准,禁止无标生产和低水平重复生产,争取承担全国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国际标准化组织的标准起草工作,参与行业标准、国家标准和国际标准的制定工作,并进行成果转化,增强企业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
运用计量强基础。积极推行企业测量管理体系认证,鼓励企业实验室与计量技术机构合作,参与校准市场的开发,优化配置计量检测市场,充分发挥计量在保证质量、降低消耗、保护环境、维护公平、增加效益等方面的保障作用。
在全社会营造质量氛围
实施质量兴省战略,领导是前提。一要完善政策保障体系。要加强地方质量法规制度、质量管理政策、质量技术规范的建设和完善,完善质量兴省政策体系建设。二要建立目标责任体系。按照职能,将“质量兴省”工作任务进行分解,明确责任。三要完善管理考核体系。制定切实可行的考核指标和奖惩办法,激励各行各业提升质量,努力形成质量兴省的社会氛围。四要建立效能评价体系。加强对质量兴省工作效能的分析和评价,全面提高质量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五要加强品牌培育。制定和完善推进品牌战略、标准创新战略的相关措施,重点扶持优势产业和特色产业加强品牌培育,争创中国名牌、国家地理标志产品。
实施质量兴省战略,企业是主体。企业要依法认真履行质量主体责任的义务。同时,要教育全体员工增强社会责任意识,自觉承担社会责任,增强企业质量信誉。一是企业要把“质量第一”的方针真正落实到生产经营的各个环节,全员、全过程、全方位加强质量管理,完善质量管理机制,把“质量兴企”作为经营管理的自觉行动,不断提高产品质量和市场竞争力,实现经济增长方式从数量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二是建立健全质量、计量和标准化管理体系,加快进行质量、环境和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认证,推行卓越绩效国家标准等先进的质量管理技术和方法,积极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加大技术创新力度,夯实企业技术基础。三是企业要加大对生产管理、经营人员的培训。注重学习质量法律法规、产业政策、先进的质量管理理念和国外先进管理方法,运用先进的全面质量管理方法,持续改进质量,稳步提升质量,促进质量管理成果向生产力的转化。
实施质量兴省战略,服务是基础。监管和服务是推动质量兴省工作的有效措施,是质量兴省工作的基础。一要把各地质量兴省的好经验、好做法加以总结、提炼和推广,指导全省有比较优势和省内优势的产业、行业,持续提高产品质量竞争力,打造高原民族特色品牌。二要落实质量的主体责任。产品质量是生产出来的,不是检验出来的,更不是监管出来的。企业要对自己产品质量高度负责,一定要全员、全过程、全方位提高质量,以诚信回报社会,为社会提供优质、安全的产品。三要充分调动各监管部门的监管资源,发动人民群众参与质量监督的积极性,建成覆盖全社会的监管网络。重点加强对企业产品质量的安全、卫生、健康、环保、节能等方面的监督,确保质量安全。四要大力实施科技强检战略,加强检验检测平台建设,提高检验检测水平,为社会、企业、群众提供准确和公正的检测技术服务,严把产品质量关。
(作者为青海省质监局党组书记、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