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年底,莱芜一位市民向媒体投诉,称自己刚买的新车掉了轮毂罩,要求商家免费重新安装。而销售商的回答相当生硬:不就是轮毂罩脱落吗?这是平常不过的事情。如果你嫌不美观,花钱再安装一个就是了。瞧,这话说得多轻巧?
马小姐逛街买了一条标价7400元的蓝色牛仔裤。回家后她穿上这条牛仔裤,坐在白色真皮沙发上看电视。起身时她发现刚才坐过的地方被染成了淡蓝色。询问专卖店后,人家的答复说:为了人体安全,这条牛仔裤用的是纯植物染剂,所以最初褪色是“正常”的。这个解释让马小姐心中不爽,家里白色真皮沙发可是花了60万元买的。
比起牛仔裤和轮毂罩,更可怕的“正常”来自半空中——前不久,一架从广州飞往长沙的航班上出了一件事。最后一名登机的旅客林先生称,他在通道看到这架空中客车320飞机冒了烟,机场工作人员正在地面检修,“黑烟很明显,也很呛鼻”。其他乘客也反映,飞机尾部正在冒黑烟。但空姐听到后表示“很正常”,不会有任何问题。但飞机起飞后,最终因起落架故障“不正常”地返回地面。
我们注意到:这句语气刻板、毫无感情的回答,几乎成了某些商家的口头禅和挡箭牌。名牌鞋子不明原因的损坏,企业答复消费者“属于正常”;牛奶变酸了,厂家又会回答“很正常”。商家之所以这么说,像是为了“统一口径”,又像是为了巧妙地推卸责任。不过,这种令人不舒服的口气,颇像外交场合那句著名的废话——“无可奉告”。有关人士称:这种语气不仅仅是在搪塞,而且颇有些指责消费者“少见多怪”。瞧瞧人家的语言表述能力吧——对于所发生的事情既不说坏,也不说好,而是说“正常”。既然一切正常的话,接下来的磋商解决当然是有利于厂商一边啦。过多的“正常”,还说明该企业已经陷入麻木状态。他们对自己的产品质量状况无知,对消费者更是缺乏起码的关怀。难道平时他们就是这样经营自己的企业的吗?由于听多了这种腔调,被激怒的消费者发出警告:假如今后此类“正常”现象多起来,这家企业肯定要不正常了。试问:谁敢乘坐屁股冒烟的飞机?谁愿意购买穿了几天就鞋底开胶的“名牌鞋子”?谁又会给家人买变味儿了的酸奶喝?至于随时会在马路上“飞”的轮毂罩,肯定让司机心惊胆战——最终,当所有消费者远离你、厌恶你、抛弃你,而你仍旧是一幅若无其事的“正常”模样,那真要算你有本事。
天下万物万事,既有正常,也有不正常,本来没啥值得奇怪的。偏偏有人以正常为不正常,以不正常为正常,甚至要强加于消费者,迫使他们“被正常”。这就值得一探究竟。说到底,商家的心理支撑点在哪里呢?归纳起来,不外乎以下几点:其一、盲目自信。这类人自负地认为,犯错误是消费者的习惯,而企业一方则永远正确。其二,缺乏自信。由于过度自卑,养成诚惶诚恐的心态,稍有风吹草动,便主动向对方“进攻”,以图摆脱不利局面。其三,卖弄小聪明,玩弄文字游戏。和“正常”一词,被商家青睐的还有“责任自负”、“最终解释权”等一干词语。总而言之,在“不正常反而正常”这一点上,不良商家总是站在一条战线上的。暂停,上面这些话,有点儿像“绕口令”了。一言以蔽之:广大消费者是善良和诚恳的,他们惟愿商家以正常的心态去看待和解决“不正常”,并努力把“不正常”纠正为“正常”,并使“正常”成为一种令人愉悦的常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