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5日,国家质检总局发出公告:今后将禁止含有DEHA等不符合强制性国家标准规定的物质或氯乙烯单体含量超标的食品保鲜膜进口、出口。这是继今年5月、8月欧盟称中国出口的塑料玩具蛇、套装自行车修理工具管装橡胶溶液分别含有邻苯二甲酸盐酯、苯等增塑剂超标,并据此在欧盟范围内对这些产品发出消费警告后,我国在国内范围对增塑剂产品的一次清理整顿。
其实,早在2003年,我国颁布的《食品容器、包装材料用助剂使用卫生标准》中,就规定了20类65种可以使用的加工助剂。二己二酸酯(DEHA)也是一种增塑剂,没有被列入国家标准,毫无疑问是不允许使用的。而国家标准允许限量使用的增塑剂也都有着严格的规定,如二酸二辛酯(DOA)一般标准不超过35%,但为什么还会屡屡出现生产厂家使用增塑剂超标的现象呢?
“主要是因为我们现在广泛使用的增塑剂还没有达到新型环保要求。” 广东东莞诚润塑胶制品有限公司总经理张家科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目前,80%以上的国内塑胶企业通常使用的增塑剂是DOP(邻苯二甲酸二辛酯)和DINP(邻苯二甲酸盐酯)两种,塑胶行业称其为“低毒”增塑剂,虽然他们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新型环保材料,但也是国际上普遍接受的产品。上海佳通化学有限公司销售人员肖先生也说,他们公司热销的增塑剂就是DOP和DINP两种,主要销往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每年的销售量是3万~5万吨。据了解,像诚润公司每年使用的增塑剂DOP或DINP就有400吨之多,这样年产值近千万的中小企业仅在东莞就有近百家,增塑剂添加得越多,塑料制品就越柔韧,产品的色泽就越光亮,迫于市场竞争的压力,因此就出现了一些企业不按照标准要求使用增塑剂的情况。
张家科的说法在北京化工大学材料系教授苑会林那里也得到了证实。苑教授告诉记者,所谓增塑剂没有达到环保要求,就是我们平常称之为“低毒”的增塑剂,其实是指产品中增塑剂的一些金属元素含量超标。我国目前使用的PVC增塑剂主要有邻苯二甲酸二辛酯(DOP)和柠檬酸三丁酯(TBC),DOP为常用增塑剂,是否有害于身体健康尚未得到最后证实,企业要严格按标准执行,而TBC作为无毒增塑剂,已被美国食品管理局(FDA)和其他许多国家所认可,可以大量推广使用。
记者通过采访一些企业、研究所、化工专家后得知,增塑剂也是一些企业常说的可塑剂。它是乙烯产品配方中的一种化学成分,通过不同配方,广泛应用于玩具、建筑材料、汽车配件、电子与医疗部件如血浆袋和成套输液器等大量耐用并且易造型的塑料制品中。像日本、欧洲一些国家注重提倡在产品中使用最后可降解风化的被称为是环保的增塑剂,比如苑教授讲到的TBC(柠檬酸三丁酯)和TOTM(钛酸酯系列),但这些增塑剂的价格实在太高,中国企业难以消化。
一直为出口塑料玩具“把关”的广东进出口玩具检验中心副主任陈阳认为,目前世界上对于环保增塑剂研制明显滞后于生产和生活的需要,随着科技的进步,一些传统的材料可能会被淘汰,而研发无害、价廉、节能、助剂效果好等优点的新型环保增塑剂作为替代材料,是当下塑胶制品行业亟待解决的问题。据苑会林教授介绍,目前我国已自行研制出环保增塑剂TBC(柠檬酸三丁酯),并于医药类制品中开始应用,今后,可以在其他生产行业逐步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