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末岁首,记者踏着瑞雪来到湖北黄冈市。在黄州路口工业园,只见一座占地约13公顷的“萝卜新城”正拔地而起。据工业园有关负责人介绍,这座即将竣工的萝卜新城由深加工标准化厂房、科研楼和交易大厅等组成,总投资1.38亿元,是湖北省最大的萝卜深加工基地和交易市场。
黄冈市政府一位负责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黄州萝卜是祖先留给我们的一笔宝贵的饮食文化遗产和天然物质财富,挖掘和展示它的文化内涵,提升和开发它的市场价值,把黄州萝卜产业做强做大,已成为全区上下的一致共识。
获得保护身价倍增
“黄州的萝卜,樊口的鳊鱼,巴河的藕”。 黄州萝卜作为黄冈三绝之一,素以清香甜脆,品质上乘著称。
建国后,黄冈历届政府十分重视黄州萝卜的生产与开发。1959年,黄州萝卜被选送参加国庆10周年全国农产品展览。20世纪八九十年代,为了防止黄州萝卜品质退化,产量下降,黄冈市组织相关技术人员对黄州萝卜的种子开展提纯复壮。这一技术因有效保持了黄州萝卜的纯度及高品质而荣获湖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1992年,黄州萝卜被选入湖北省名、特、优、新农产品开发项目库,成为极具研发前景的省级名特优新农产品之一。
但是前些年,由于受商业利益的驱使,乱生产、乱开发现象十分严重,使得这一特色产品的保护出现了断层,影响了黄州萝卜的品质和市场信誉,曾一度出现过论筐论堆贱卖的情景。
如何重振传统产品百年名号?黄冈市质监部门抓住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工作蓬勃开展之机,将其列入黄冈市申报国家地理标志产品第一梯队行列予以保护。2008年3月,创建黄州萝卜生产标准化示范区(国家一级);同年7月,成立由区长任组长的黄州萝卜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申报工作专班。与此同时,黄冈质监局组织相关专家,对黄州萝卜种植区域的地理、土壤、气候、水分等进行调查分析,在此基础上编制出《黄州萝卜》生产技术规程,从此结束了长期以来黄州萝卜无标准种植的历史。
改变农民有标不依、凭经验种植的传统习惯,是实施地理标志保护的重要环节。为此,黄冈市质监局专门抽调相关工作人员,组成黄州萝卜生产技术规程宣传贯彻小组,采取专家讲授、免费发放资料、武装典型等形式,大力宣传贯彻黄州萝卜的技术标准,以此提高农民的标准意识。在宣传贯彻种植标准的同时,为提高广大农民对特色产品的保护意识,黄冈市质监局先后制定了《黄州区黄州萝卜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管理办法》和《黄州区黄州萝卜地理标志产品保护专用标志使用管理办法》,明确规定使黄州萝卜的生产和加工必须严格遵循“四统一”的原则,即统一种子、统一标准、统一加工、统一商标。“四统一”生产加工模式的推行,有效提高了黄州萝卜种植户的标准意识和保护意识,从而使黄州萝卜的品质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得到了新的提升。2008年9月,国家质检总局正式批准对黄州萝卜实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
据记者了解,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后的黄州萝卜身价倍增,声名远扬,栽培面积不断扩大,黄州萝卜已走出黄冈,搬上了千家万户的餐桌。萝卜价格由原来的0.8元/公斤到现在的2元/公斤,价格翻了一番。记者在黄冈多个集贸市场看到,前来咨询、挑选和购买黄州萝卜的市民络绎不绝。一家店主指着摊前堆成小山的萝卜对记者说,现在的黄州萝卜有时还按个出售,按品质差别,一个萝卜一般要卖到2~3元。据统计,去年黄州区91个行政村562个村民小组,按照标准化要求种植黄州萝卜,年产量达到28万吨,实行标准化种植产量比原来增长15%,实现产值5亿元,上缴税收5000万元,农民户平增收1万多元。
产业升级不断加快
在做大做强黄州萝卜产业这一共识的指导下,黄冈市质监部门按照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规定的要求,充分发挥沿江生态环境和资源优势,制定了《黄州萝卜深加工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黄州萝卜特色新品种技术示范与推广星火计划项目》,建起了大别山农产品质量检测中心,对黄州萝卜产业进行重新规划和布局。规划到2010年,黄州萝卜产业达到“六个一”发展目标:即种植面积达6660多公顷(10万亩),年产萝卜28万吨;种植农户发展到100个村;约有1万户农民年均综合增收达到1亿元;项目总投资超过1个亿;利税总额超过1亿元。
为了实现上述发展目标,今年黄冈市已在沿江“四十里菜园”内的堵城、禹王、东湖、路口、陶店、南湖6个乡镇(街道),与91个村、562个村民小组、9858家农户签订了黄州萝卜种植合同。同时,采取市场运作方式,引进康尔达食品有限公司作为萝卜新城的建设主体单位,加大黄州萝卜的深加工力度,加快黄州萝卜的产业化进程。据该公司有关负责人介绍,到今年底,他们将开发出生鲜、腌制、脱水、熟制、饮品、药制等6大类黄州萝卜产品,生产规模达到28万吨,跨入全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行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