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的,一切都需要创新。但为什么要创新,并不是每个意图创新的人都十分清楚的。尤其当“创新”成为一种社会潮流的时候,许多人更是把创新当成了一种人云亦云的时尚冒险,而不是把它视为一种脚踏实地的有益探索,有时甚至会为创新而创新。这是相当危险的。
20年前,可口可乐就曾因为创新,遇到过一次很大的危险,以至于差点毁了可口可乐百年的基业。
考虑到来自主要竞争对手百事可乐日益激烈的竞争给自己制造的强大压力,可口可乐当时的领军人郭思达决定对可口可乐品牌进行一些修改,试图以一种全新的面孔博得更多消费者的欢心。促使郭思达做出“创新”决定的直接起因,是一则后来被查明是由百事可乐操控的电视广告。该电视广告显示,消费者参加未标明品牌的可乐品味测试时,更多的人选择了口感更甜的百事可乐。于是郭思达决定,可口可乐必须采取激进的行动收复失地。
可口可乐秘密地研制出一种新的配方,这是对1886年由亚特兰大药剂师约翰·彭伯顿博士发明的可口可乐原始配方的首次重大背离。经过大量测试后发现,与传统的可口可乐和百事可乐相比,消费者更喜欢这一新产品。但是,研究者没有意识到,挑选可乐并不仅仅是口味上的喜好。可口可乐终于对外宣布,将以一种味道更甜的新配方取代具有99年历史的“神秘配方”,这一决定轰动了全美国。一场被后世认为可能是美国企业史上最巨大的市场营销灾难开始了。
史料显示,可口可乐在之后的78天内收到了40万封来自全美各地的抗议信件和无数批评电话。一些评论家把“新可乐”形容为“懦夫喝的可乐”。一位顾客则抱怨说:“你们带走了我的童年。”消费者开始囤积原始口味的可乐,因为在商店里已经难以买到了。与此同时,一个黑市也逐渐形成。
可口可乐随即陷入了难以自拔的窘境。经此一役,醒悟过来的郭思达终于宣布恢复最初的配方,并重新命名为“经典可乐”。 可口可乐最终“投降”,同时也使公司转危为安。这次错误给可口可乐留下的阴影至今挥之不去。
品牌咨询公司Interbrand北美运营总裁大卫·马丁表示,这个例子说明公司必须以消费者的眼光看待品牌。“公司可能认为他们拥有自己的品牌,但消费者觉得在这些品牌当中也有他们一份利益。你需要获得他们的允许才能进行改变。”可口可乐的常驻历史学家菲尔·穆尼事后解释说:“我们完全低估了公众与我们品牌之间情感上的联系。这个品牌是美国通俗文化的一部分,而我们突然之间把它拿走了。”
以上说法正好印证了“新可乐”事件中一位消费者的话:让可乐变味就像是上帝把草地变成了紫色。事实上,任何企业和公司都不是上帝,它们在制造产品的时候,绝没有权利忽视消费者的存在。而任何一种哪怕是出于公司前途和消费者利益考虑的创新,如果没有相当成熟的准备,都有可能成为一种代价巨大的灾难。
可口可乐的故事并非告诉人们不要创新,而是告诫人们,创新是一种极为慎重和理性的事情,而且创新绝不等于否认过去的一切。如果人们已经厌倦了草地而对它周围的紫叶小檗产生了兴趣,那就要采取一些办法让草地恢复吸引力,但绝对不要把草地染成紫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