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推动“建材下乡”之后,已经开始有人为“建材下乡”预期令人兴奋的前景了,甚至算出在拉动内需上可能产生数倍于家电、汽车下乡的效果。但是,社会舆论对此并非表现出完全一致的向好评价,在一些态度谨慎的专家看来,比起前两次下乡,这第三次下乡由建材担当主角,可能要面临更多的问题。
就“建材下乡”操作层面来讲,舆论的关注点仍集中在下乡产品如何招标、采用何种补贴方式、补贴对象如何确定等运作细节,以及如何解决保证建材质量、降低产品价格、简化补贴环节等问题上。有“家电下乡”和“汽车下乡”的前车之鉴,民众和舆论自然希望决策者在制定“建材下乡”的具体实施方案时,能够小心谨慎,总结经验教训,取长补短。
目前“建材下乡”首先要面对的问题,是该政策被当做一种“拉动内需”的手段时,如何避免短视的功利倾向。可以预料,“建材下乡”会在很大程度上刺激农民自主建房的需求,但这会否使当前农村普遍存在的宅基地浪费严重、新房入住率低等问题进一步恶化呢?同时,“建材下乡”必须放在农村宅基地的集约开发使用以及改善进城农民工住房需求的大格局下综合考量。
另外,“建材下乡”对水泥、钢铁等行业来说是一大利好,如何在“建材下乡”的机遇和可能带来的相关落后产能再扩大风险之间找到平衡,也是决策者必须慎重解决的问题。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预见到“建材下乡”会面临这么多问题,反而是件好事。其实,早在去年年初,工信部及建材行业协会组织就已经提出了“建材下乡”的建议,并组织专家进行了多次研讨和市场调查,为推进政策出台做了一些前期准备工作。他们一致认为,就目前情况看,解决上述问题,必须做好3个方面的工作,且要突出一个“新”字:在政策优惠和政府补贴的基础上,送新材料下乡;摈弃旧有传统模式和部件构造,送新技术下乡;出于现实的人工费用考虑,以指导培训农民为主,送新观念下乡。
事实上,“建材下乡”的眼光还应当再放大一些,而这个“新”字也要随进。大量的基础建设、公共建设、房地产业与农村城镇化进程,决定了国内农村建材需求在较长一段时间内仍然是强劲和刚性的。也就是说,农村居住房只是这个“新”市场的一小部分,修缮乡村道路、建设水利系统等农村公共设施,才是“建材下乡”的重头目标。
有了这种“新”眼光,“建材下乡”还怕那些老问题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