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有句民谚:“瘦田冇人耕,耕开有人争。”正可用来比拟当下闹得正凶的解百纳商标之争。透过解百纳这片棱镜,也可以让人们逐渐看清了我国葡萄酒市场这块田地的诸多乱象,并将会由此产生更深一层的担忧:就算有上好的肥地,若由一些人胡占乱开下去,它最终还会被糟蹋“瘦”,这是比失耘废耕更可怕的“瘦田”愚行。
历时8年之久的解百纳商标之争,表面看来挺复杂,其实十分简单,说白了就为一个“利”字。从张裕的角度看,其坚持维护解百纳商标的权利,真正想要的还是花费了数亿元代价培育出来的消费市场。张裕认为,是自己培养了解百纳市场,并将这块先前的瘦田一点点耕肥的。
虽说是“无利不起早”,但起得晚的也绝不愿在“利”字上赶晚集。长城、王朝、威龙等这些企业你一镰我一铲地在解百纳田里收割时,最初没觉得不好意思,直到张裕大喊“住手”并告诉他们这地是他家的的时候,这几位才突然意识到,原来种庄稼还得考虑“地”的属性问题。不过,他们怎么可能把眼瞅着已割到手并且施肥浇水也花了不少工夫的收获拱手交出去呢?于是集体回敬张裕道:“你说这地是你的,你叫它一声它答应吗?”
这一问果然是把张裕给难住了。国家商标局、商标委以及葡萄酒行业相关的专业组织也给出了前后矛盾、意见不统一的结论。从2002年4月解百纳商标在国家商标局注册成功,到3个月后被该机构撤销,再到2008年被商标委行政复议有效,直至去年年底北京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判定商评委对该商标所有权进行重新裁定。8年里,解百纳一直在“批”与“撤”之间摇摆,期间鲜见中国酿酒工业协会及其下属的葡萄酒分会等权威机构对此的明确态度。
当然,回到那个“利”字,关于解百纳的一切纠结就都有了解。想想看,既然解百纳被能被有关部门“批”,说明它是有判断的,而后来又被“撤”,同样也是有判断的。问题只在于,这个“判断”有“利”于谁,或者更准确地说,这个“判断”得“利”于谁。而行业组织表现出的态度转变,事实上也是“利”来“利”往的“熙攘情结”使然。
叶落知秋,窥斑见豹。解百纳商标之争,呈现并放大了我国葡萄酒市场目前竞争的非理性状态。虽然我国葡萄酒市场近年呈现持续快速增长势头,是同期食品饮料行业中成长最快的行业之一,但“骤长之木常无坚理”,其市场发展一直处于一种亚健康环境中,伴生着许多病症。目前,中国真正意义上的葡萄酒只有几十年的历史,无论是生产、营销还是消费文化,与我国有数千年历史的白酒比,与西方有1000多年传统的葡萄酒比,都只相当于婴儿期。在这种情况下,市场的快速发展和巨大潜力极容易导致许多不规范行为的产生。有搭解百纳顺风车的,也有沾长城便宜的。若到每年两次的糖酒会上转转,你会被数不清的解百纳、长城包围。贴牌严重,宣传忽悠,假劣横行,内讧不断,已为业内常态。
显然,中国葡萄酒市场目前仍为一块“瘦田”。怎么办呢?无他,唯点滴开垦,理性耕耘耳。首先,要利用并强化政府“有形之手”的监督、引导、推动作用,建立和完善一应的法律法规及标准规范,同时加强执行,尤其加强对“利”诱的监督;其次,要在种植、管理、工艺、文化等方面,特别是在生产标准和行业分级方面,尽快实现与国际接轨,结束各自为政,无等无级,低层次纷争局面;最后,要加强消费培育和引导,唤醒品牌意识,增加忠诚投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