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大开发的10年,是新中国成立以来西部地区经济增长最快的时期。在这一过程中,西部地区从资源特点和自身优势出发,大力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化资源优势为产业优势,有力地推动了西部地区经济的发展。
特色农业使西部农牧民“腰包”鼓了
2009年,甘肃省定西市马铃薯的总产量达到450万吨,农民从马铃薯获得的平均收益达600元,定西成为全国三大马铃薯主产区之一;酒泉洋葱年产量达到100万吨,成为我国最大的优质洋葱出口生产基地……
特色农业的发展,使甘肃的经济得到了发展,也使甘肃的农民尝到了甜头。甘肃仅仅是西部地区特色农业发展的一个缩影。内蒙古的乳业和羊绒制品、云南的烟草、广西的制糖、新疆的优质棉和果蔬加工……西部大开发10年来,西部地区充分发挥独特的光热水土资源优势,积极发展特色优势农业,一批生产及加工基地正在形成。
四川、内蒙古等区域性商品粮生产基地加快建设,新疆优质棉基地播种面积和产量分别占全国的22.9%和32.8%,内蒙古牛奶、羊肉、山羊绒产量连续5年居全国之首,广西、云南蔗糖总产量占全国的90%,陕西苹果种植面积和产量均占全国的近四分之一,云南、贵州烟叶播种面积和产量分别占全国的45%和43%。
西部各省区市也把发展农业产业化作为转变农业增长方式、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发展的重要措施,不断提高西部地区农业产业化发展水平。目前,西部地区共有国家重点龙头企业260家,占全国总数的30%;农民专业合作组织31059个,占全国总数的17.3%,入社农户达300万户。形成了伊利、蒙牛、鄂尔多斯等一大批知名品牌。
“2010年要千方百计保持农民收入增长在6%以上,努力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加快实施新一轮农产品优势区域布局规划,支持优质农产品生产和特色农业发展。”农业部部长韩长赋最近表示。这意味着,农业特色产业将继续成为西部地区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点。
特色工业使西部地区“家底”厚实了
1月4日,笔者在位于四川德阳市八角井镇的东汽新基地看到,岁末年初的生产活动仍然有条不紊地进行,各分厂车间内都是一片忙碌景象。在汶川地震中遭受重创的东汽,2009年完成产值180亿元,创下历史新高。
西部大开发10年来,西部地区以资源为依托、以市场为导向,形成了能源及化学工业、优势矿产资源开采及加工业、装备制造业、高技术产业等特色工业,培育了一批如东汽这样的大型工矿企业,极大地带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
西部拥有丰富的能源、矿产资源。10年来,西部地区资源开发和深加工业蓬勃发展,能源及化学工业、重要矿产资源开采及加工业在全国占有重要位置。目前,广西氧化铝生产基地生产规模占全国的四分之一;甘肃金昌镍年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90%;新疆罗布泊120万吨钾肥、青海柴达木100万吨钾肥项目相继建成投产;新疆、青海、陕甘宁、川渝成为我国重要的石油天然气生产基地。
10年来,西部地区积极运用先进适用技术和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形成了重庆、成都、西安、乌鲁木齐、德阳重大电力装备及特高压输变电设备生产基地,西安、重庆、包头、柳州、天水重型工程机械装备和大型铸锻件加工生产基地,四川、甘肃核电装备生产基地,重庆、成都、西安、柳州汽车摩托车生产基地。
西部地区还依托军工企业和大专院校、科研院所较为集中的有利条件,积极发展航空航天、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工程、电子信息等高技术产业,形成了西安阎良航空航天产业基地,重庆、昆明、南宁国家生物产业基地,成都、安顺民用航空航天产业基地,金昌、宝鸡新材料基地,西安、成都软件产业基地。
据国家发展改革委提供的数字,2008年西部地区实现工业增加值较1999年年均增长22.96%,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由19.5%提高到38.7%,工业拉动GDP增长由不足2%提高到10.4%,对GDP增长的贡献率由25.7%提高到47.7%。
特色旅游业让西部经济更“绿色”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云南最大的特色和优势,也是最重要的资源。”云南省省长秦光荣在接受笔者专访时自豪地说。四季如春的省会昆明,神秘梦幻的香格里拉,孔雀曼舞的西双版纳,风花雪月的古城大理……七彩云南处处是美景。
我国西部地区旅游资源丰富,约占全国旅游总量的40%。西部拥有A级旅游景区1000多家,其中5A级景区、4A级景区分别占全国总数的31.30%和26.90%。西部地区独特的自然风光、悠久的历史文化、绚丽多彩的民族风情,使得丝绸之路、长江三峡、香格里拉、青藏雪域高原、九寨沟、喀纳斯、黄果树、兵马俑、桂林山水、草原风光等一批旅游景点逐步成为世界知名旅游精品。
在西部大开发战略中,作为绿色产业的旅游业,被确立为“有特色的优势产业”,受到广泛重视并加以重点推进。西部大开发10年来,不仅仅是云南,整个西部旅游业发展都达到新的水平,重庆、四川、云南、贵州和西藏等地的旅游和旅游文化产业已经成为当地的支柱产业。
据统计,从1999~2008年,西部12省区市旅游外汇收入增长176%,年均增长19%。从2002~2008年,西部12省区市旅游总收入增长219%,年均增长24.5%,高于同期12省区市GDP增长率。部分省区市的旅游总收入相当于GDP的比重超过或接近10%。
与此同时,西部地区旅游产业规模不断扩大。10年来,西部地区星级饭店从1663座增加到3885座;旅行社从1833家增加到4129家。目前,西部地区拥有的旅游企业占全国旅游企业总数的28%。
相关链接
小土豆出山进城长成富民大产业
在甘肃,人们更喜欢将马铃薯称为“洋芋”或“土豆”。过去被甘肃人视为杂粮的小土豆,如今已然成为甘肃最大的特色优势农业产业,并从量的扩张开始向质的提升跨越。
甘肃土豆产业的兴起是从定西这一贫瘠的黄土高原地区开始的。这里山大沟深,气候干旱,早在清朝,陕甘总督左宗棠就奏称这里“苦瘠甲于天下”。1982年,联合国有关专家考察定西后得出的结论竟是,这里“不具备人类生存的基本条件”。但现在这里正在成长为“中国薯都”。“我们这里十年九旱,地虽不少,但产量低,常常连籽种都收不回。”定西市安定区内关镇崖湾村60多岁的村民王耀南说,“过去因为旱,吃粮难,喝水难,烧柴也难,没有秸秆,只好上山铲草皮,山都变成光秃秃的山。”
1995年,定西再次遭遇大旱,粮食大都绝收,唯有少量种植的秋粮马铃薯收成不错。定西人研究发现,马铃薯耐旱、耐寒,需水季节刚好与当地主汛期相吻合,而且黄土地里种出的马铃薯个大、形状好、品质高。第二年,定西市“顺应天时,遵循自然规律”,在开展扶贫攻坚过程中提出了“洋芋工程”。此后,在国家和甘肃省委、省政府的扶持下,定西马铃薯种植面积不断扩大。现在,定西市已成为全国三大马铃薯产地之一,马铃薯种植面积已达300多万亩,接近于全市耕地面积的一半,其中安定区马铃薯种植面积达到100万亩,是我国马铃薯种植第一县(区)。
马铃薯在定西兴起后,甘肃省其他一些地区也开始大规模种植马铃薯,如今甘肃马铃薯种植面积已接近1000万亩。现今,在广州、上海、郑州等许多城市的蔬菜市场,一提到马铃薯,很多经销商都会想到甘肃,想到定西。甘肃马铃薯以其优异品质,牢牢占据了这些城市的市场。
每年国庆后,甘肃马铃薯开始收获,此时外地客商云集于定西,而一列列马铃薯专列也从这里发往全国各地的蔬菜批发市场。马铃薯出山进城,为定西以及甘肃其他类似贫困地区农民稳定解决温饱,向小康迈进,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以前,年年种粮不见粮;现在,不种麦子种土豆,反倒有粮吃。”王耀南不禁感叹。王耀南家有近20亩地,近一半种植马铃薯。正是通过种植马铃薯,他近两年盖起了一栋前店后院式的新房。
如今,甘肃马铃薯产业正在从量的扩张向质的提升跨越,一方面大力发展马铃薯精深加工,一方面在努力打造全国最大的马铃薯种薯生产基地,推广能大幅度提高单产的马铃薯脱毒种薯,以期通过提高单产、延伸产业链,让农民从马铃薯产业获得更多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