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查询网-电话:010-62993931

习惯于规范

点击数: 【字体: 收藏 打印文章 查看评论
 


  一位朋友建议笔者写一篇文章,题目就叫“忠于规范”。感动于他那种以规范为崇高的思想,与之交流了许多关于规范值得忠于的崇高之处。然而,静下心来仔细琢磨规范的含义,似乎以忠于二字来修饰略有不妥。于是便改成了“习惯于规范”。因为,规范是指导我们行为的准则,也是人们按准则参与社会活动的存在状态。我们只需在良好的社会秩序下习惯于按规范行事,就自然会拥有规范。

  说起来,以“忠于”对待“规范”的冲动大约来自时尚的熏陶。比如,最常见的是诚信宣言。通篇以慷慨激昂的语调反复向世人重复一个承诺:“我们保证,绝不骗你!”此类承诺不可谓不庄重,因为,以宣言的方式便已够张扬,在大会堂之类的场所亦不为少数,且振臂高呼者不乏主流市场的风云人物。俗语云:龙行雨,虎行风。说的是大动物行走,一定会影响周边的环境。那么,这些风云人物的行为就难免影响当今的时尚。

  大凡善良的人,总愿意从美好的方面去解读他人的好意。长期受困于种种不诚信的行为,人们自然希望诚信的事情多起来,毕竟诚信比不诚信要好得多。这种简单思考方式就是现实的归纳式逻辑。然而,集体潜意识的特性或许会进一步演化,这让我们担心,会不会哪一天,有人当街宣誓:坚决不杀人,不放火。此乃笑谈,可是,此笑谈说来何曾轻松。调侃之余,嘴里隐约有一种叫做苦涩的味道。

  到底是什么力量在左右我们,使得原本是我们生活最基本的准则变得一天天高尚起来。基本准则的崇高化,是让我们变得高大了还是渺小了?在这样的时尚氛围里谈规范,自然会把它上升到令人肃然的境界。

  一次与美国朋友同桌就餐,说起中餐的丰富多彩,有人断言任何人都不可能把中国菜在世界各地做出同一个味道来。美国朋友极为坦率地反驳道,只要有标准,中国菜在哪里都可以做出同一个味道来。在场的中国人哄堂大笑。这就是思维方式的差别。在中国人看来,中国菜是“众口难调”的制作状态,与标准更是风马牛不相及。而在从工业化和实验主义哲学背景下走出来的西方人看来,一切制作莫过于标准,只要有标准可循就能制造出标准化的产品。在北京吃麦当劳和肯德基,与在华盛顿吃的是一个味道,所以美国人可以毫不犹豫地说“只要有标准”。细细想来,中国人和美国人在中国菜的分歧不是有没有标准的问题,而是是否习惯于标准的问题。不假思索的大笑和不假思索地提出“只要有标准”,都是来源于哲学背景与工业化背景的差别。

  艾丰先生曾经讲过一个故事,日本人对景德镇的陶瓷不以为然。他们很客气地说,你们的瓷器很精美,但是,把它们放在玻璃上一看,所有的瓷器都不是一边高。艾丰不懂得标准化,所以只把它简单地归结为产品质量问题。其实,景德镇瓷器那个时期遇到的困惑,归根结底是手工业与现代化大工业的根本差别,那就是标准化。

  制造业的标准化,适用于社会形态就是规范化。在进入全球化之后,我们仍然不得不面对市场经济法制化与大量法律法规滞后的矛盾,信用体系需求的迫切性与信用体系建设的长期性之间的矛盾。然而,这并不影响我们对现有法律法规的遵守和应用。我们已经有了《产品质量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广告法》等等许多规范市场秩序的法律。但是,困扰我们的仍然是固守于我们灵魂深处的对法律法规的不习惯。一位质监局长感慨道,一个处罚下来,几乎没有不说情的。有的说情者就是主管的上级领导。在年度工作会议上他的关于严把质量关、坚决打击假冒伪劣和违规企业的讲话慷慨激昂,但是,他的说情又极为原则。让你弄不清哪个是真哪个是假。

  早在上个世纪初,就有仁人志士提出中国社会需要综合治理。今天看来,综合治理仍然不是过时的方法。但是,所有的治理都应“从心开始”。在人的心灵深处植入规范的烙印,让他们习惯于相信规范,习惯于遵守规范,习惯按照规范去思考问题。当然,还有一点是极其重要的,那就是,规范一定是规范,它的弹性一定不能太大,大到令人无法相信。否则,人们一定习惯于变通,习惯于规范下边那些潜在的规范。

作者:杨荣坚 来源:中国质量新闻网 发布时间:2010年01月20日
相关信息
没有相关内容
用户信息中心
本月排行TOP10
  • 还没有任何项目!
联系我们  |  关于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声明  |  管理登录
Copyright ©2010 - 2015 北京中标金质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电话:010-62993931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后屯南路26号专家国际公馆5-20室
备案编号:京公网安备11010802008867号 京ICP备09034504号 新出发京零字第海14036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