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查询网-电话:010-62993931

“标准”里节约的潜力有多大?

点击数: 【字体: 收藏 打印文章 查看评论
 

标准化大生产和产品的标准化的实现,作为工业化的主要成果之一,给社会生产和人类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

专家介绍说,作为可以共同重复使用的规则,标准具有科学、具体、可操作的特点,它能够使政府进行科学有序统一的量化管理,也能让企业明确努力方向,成为技术改造的动力,同时它也能有效地规范行业市场竞争,在节约型社会的建设过程中,标准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技术基础层面上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成为促进节约的主力军。

然而,产品标准化是以部分功能或配置得不到利用或得不到充分利用为前提的。而标准或技术选择的失当,更可能导致资源的极大浪费。在“破除节约阻力”的系列讨论中,我们试图以新的目光来审视标准的作用。

■回溯“已经制定”的标准:它们原本为节约而生

建筑耗能占全国能源消耗的近30%,一向是能源消耗的“大户”。为此,国家自1986年以来一直注重建筑节能标准的设立,今年又新颁布了《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并规定为落实节能标准,各地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必须抓好施工许可、施工图设计文件审查、质量监督和工程验收备案等环节的监管,对违反建筑节能强制性标准的建设单位,施工图审查不得通过,不予办理施工许可。2010年,全国城镇新建建筑将有1/3以上达到节能标准,使全国城镇建筑总能耗比目前降低50%。

专家介绍说,目前我国为节约而专门制定的国家标准共有120多项,涵盖了基本概念、统计和计量、合理用能、能源平衡与测试、节能检测等各方面的内容,而其中21项用能产品强制性能效标准则涉及了家电产品。工业设备和商业设备中的各种高能耗产品,执行这些标准后,将能够特别有效地节约资源。

  我国能效标准务实节约

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肖寒博士:我国从上个世纪80年代初开始研究制定节能标准,此后随着政府职能的转变,节能标准的制定也经历了从工业企业的管理过渡到终端管理的过程。国际上抓节能主要从源头抓起,即抓终端用能设备,我们国家近年来也开始着重于能效标准的制定。

和其他30多个已经确立自己能效标准的国家相比,我国能效标准的制定相当务实。从涵盖的范围来看,我国的能效标准是最全面和务实的,国外能效标准主要是一个市场准入门槛,即高于这个耗能限制的产品不能进入市场,而我国的能效标准还包括节能认证和能效分级这样的进行标准控制的有力工具,以及超前能效指标的要求,就是提前给出部分产品三年之后应该达到的最低要求,这些指标都被纳入统一的标准规范之下。

从能效标准涉及的产品来看,其他国家能效标准主要涉及家用电器和照明产品,而我国涉及的产品最多,还包括商用和工业设备,同时我国的照明产品能效标准也是最多的。

务实的能效标准将带来资源的有效节约,通过对20种用能产品所作的分析预测得出,制定和有效实施新的能效标准,提高产品的能效水平,在2020年将节电约折合1.28亿吨标准煤;同时通过实施能效标识可在2020年实现节电量约折合0.08亿吨标准煤,二者共同的节电量相当于2020年中国城乡居民生活预计总用电量的56%,也就是说,通过制定和推广能效标准、实施能效标识,中国未来20年城乡居民生活用电量的预期增长可以减少近85%。

  节约标准尚未形成体系

中国标准化研究院资源与环境标准化研究所所长李爱仙:虽然成绩不小,但我国在标准制定方面存在的一些问题也不容忽视,比如标准制定的随意性大;缺少国家和行业的统领全局的顶层标准,不少标准多年未进行修订,内容陈旧等等。但其中最主要的是,目前我国已有的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标准还不能构成一个完整的体系。

因此,在未来的工作中,我们要更加注重标准的体系建设,比如进一步扩大能效标准的范围。首先要加强工业产品能效标准制定,我国工业是耗能大户,占到总耗能的70%,但目前只有4项工业产品具有自己的能效标准。其次是扩大终端产品的能效标准范围,办公设备、商业产品和建筑节能也都将拥有更全面和细化的能效标准,此外,还要对一些重点用能设备制定经济运行标准。譬如一个风机水泵,出厂时也许质量很好,但因为使用不当而造成了能源浪费,经济运行标准就是让企业知道设备应该在使用中消耗多少能源,促使他们改进产品使用环节的能源消耗。

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还在今年牵头16个部委和行业协会,开始编制2005—2007资源节约综合利用标准发展计划,这是从标准方面配合加快资源节约建设的重要工作,将在节能、节水、节材、节地、环境管理、废旧产品回收利用、清洁生产、循环经济等八个重要领域建立标准体系框架。

我认为,一个切实可行的资源节约标准体系应以少量的、综合性的国家标准为导向,大量的行业标准为基础,技术标准和管理标准并重,能够涵盖资源节约的产品生产和使用过程、废弃物的回收利用以及市场和社会节约资源的要求。

■审视“正在制定”的标准:标准节约还存在盲区

《中国软科学》杂志副主编宋振峰算了这样一笔账:现在每包方便面都有调味盐包,盐包重量从4克到6克不等,桶装方便面中的盐包更高达10克左右。而世界卫生组织建议,每人每天食盐的摄入量不宜超过6克,照此标准,每次用餐的摄入量2克足够。现实中几乎没人能把方便面中的调味盐吃完。我国在2002年方便面产量已达到300亿包,按每包方便面平均浪费3克调味盐计算,2002年中国方便面工业浪费的调味盐达9万吨之多。他认为,在现实生活的细节中,以标准求节约还存在着大量“盲区”。

  标准不能考虑到每个细节

中国标准化研究院资源与环境标准化研究所所长李爱仙:方便面盐包的问题应该关注,节约标准可以在日用消费品领域发挥作用。尽管过去在这一领域,国家标准主要集中在保证人身健康和安全方面,很少从细节上考虑节约问题,但随着建设节约型社会的前进步伐,理性消费和合理节约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日常消费也不再是没有控制的市场行为。从今年开始,节约标准也开始关注日常消费品领域。比如国家质检总局和国家标准委发布《月饼强制性国家标准》,限制月饼过度包装。

我认为,标准是政府进行市场引导的有效工具,可以通过标准的制定来限制明显不合理的重大浪费,引导理性健康的消费行为,但不可能落实到每一个细节,我们还是需要通过整个社会的道德氛围和文化氛围来促进各个方面的节约。

  制定标准需要通盘考虑

农业部市场与经济信息司司长张玉香:从盐包的问题看,标准化生产节约了成本,但也因此必须迁就少数人,所以确定相关标准很难。这正说明了标准制定中的一个重要问题:要通盘考虑来制定标准。

作为负责研究拟定全国农业标准体系的部门,在实践过程中我们发现,目前很多不利于节能的标准都是由于标准制定时的简单片面而造成的。比如有些标准没有全面地考虑我国农业生产实际,在采用国际标准上,不能充分考虑适合我国气候、地理和资源条件。有些标准则依据单一,仅考虑人体健康因素,较少考虑我国的农业生产力水平、农业投入品产业的发展水平和农产品国际贸易的需要。还有些标准因为前期调查研究不够,对相关技术标准资料的收集分析不全面,致使行业标准与国家标准的主要技术指标相互冲突。

所以在新标准制定时,全面详尽地考察各方面因素必须成为我们工作的重点。比如目前我国的农业用水中,灌溉水的利用率比国外低30%,天然降水利用率只有国外的50%,节约潜力很大。在节水标准制定时,我们首先考虑到的就是各地不同的实际情况,并把节约和综合利用两方面内容结合起来,以利于国家对农业节水基础设施的持续投入与农业节水技术的实际推广。

■探求“不是标准”的标准:更多标准在每个人心里

从石家庄的“节约型饭店联盟”到武汉的艳阳天酒楼,“打包有奖”成了这个秋天餐饮业的节约新名词。不过,“打包有奖”也从另一面显示了目前我国餐饮业的严重浪费情况。

请客吃饭要是剩得不多就是寒酸,空调永远要开到披上外套还嫌冷……这些不是标准的标准在人们心里扎根,约定俗成的借口之外,是对资源漫不经心的浪费。

  培养健康的消费观

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郑也夫:为什么会有这些似是而非的标准?这就是“过度消费”对人们的影响,也是一种消费病。人们长期生活在物资匮乏的状态下,所以养成了对物资极其重视、乃至有些人以此为炫耀手段的“习惯”。然而随着温饱问题的解决,一切都已经发生了变化,温饱解决前,收入的增长与快乐的提高关系极大;温饱解决后,收入的增长与快乐的提高关系很小,但是目前有些人的心理还停留在前温饱时代,仍将物质看作医治一切的灵丹妙药,对非物质的因素———亲情、游戏、锻炼身体、业余爱好,还没有足够的认识。 只有形成了正确的价值观才能有正确的消费观。应该让人们树立这样的观念,生命不能同消费画等号,一头扎进消费,只能让人们忘记生命中的无数乐趣。只有这样,才能解决建设节约型社会的深层次问题。

  营造务实的社会氛围

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周孝正: 尽管这些做法很难称之为严格意义上的标准,但毕竟有普遍意义。我以为看待这些问题不要苛责个人,因为个人只不过是环境的产物,个人不可避免地要和这种社会氛围发生互动,当这个互动是良性的时候,我们的社会就能实现可持续发展,当这种互动不够良性的时候,就会带来资源的极大浪费。所以目前个人的某些浪费行为,从根本上讲,还是和社会氛围对浪费的限制不够和一些人对奢华的无限追求造成比较浮躁的情况有直接关系。

因此,如果希望改变人们的心理惯性,促进节约,走循环经济的道路,就必须先对社会氛围加以改变。

■编辑札记:换个角度看“标准”

标准化生产本身就是工业社会的一次节约革命。

在18世纪,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就分析了分工带来的三大好处:一是劳动者技巧和熟练程度的提高有助于生产效率的提高;二是可以免除更换工作造成的时间损失;三是使人的注意力倾注在单一事物上,更易在工作方法的专业化方面有所突破,更有利于发明创造。而标准化生产,则是将社会分工进一步细化的结果。

19世纪80年代,美国米德瓦钢铁公司工程师泰勒进行了搬运铁块、铲铁砂和煤块、金属切削三项实验,把工人的作业过程分解成若干基本部分,选择最佳的操作方法和劳动工具,确定标准化的作业过程、标准的动作和标准的定额时间,建立保证最高劳动生产率的标准体系。从而标志着工业生产中,由零部件标准化发展到操作工艺过程标准化,从技术标准化扩展到管理标准化。

从此,人们发现标准化生产不仅能够提高劳动生产率,更为重要的是,它提供了一种科学便捷的管理模式。任何企业,任何产品,只要制定一个科学的工艺流程,每一个环节都“依样画瓢”,便可大大节省管理成本。

但是,现代化大生产的细化程度越来越高,管理的细化远远跟不上生产操作过程的细化。一台拖拉机,有五六千个零部件,要几十家工厂进行生产协作。日本的本田汽车,80%左右的零部件是其他中小生产商提供的。一架“波音747”飞机,共有450万个零部件,涉及的企业单位更多。在这个过程中,标准的作用不言而喻。它使得一个庞杂的体系通过标准这个共同的平台有机地联系协调起来,最终形成了一个统一的系统,从而保证生产有条不紊地进行。可以说,没有标准,就没有现代化大生产。

社会分工促使标准产生,而标准的贯彻,又促进了社会分工朝着更加精细的方向发展。在这个相辅相成的过程当中,标准一直在通过提高劳动生产率、实现精细化管理来促进节约。

但是换一个角度来看,标准可能在某些领域成为节约的阻力。譬如有学者提出的方便面调味包问题。每一个消费者的口味不同,按照标准生产的调味包不可能恰好适合每个人的口味,一定程度上的浪费在所难免。

因此,我们在拿“节约”这根标尺去衡量“标准”的时候,会发现一个悖论——工业社会节约革命的产物标准化生产,有可能带来新的不节约。

生活中产品按照标准设置的功能未能在消费时完全使用,这个可能是存在的,这也是标准化生产难以避免的一个缺憾——无论标准如何细化,按照既定模板生产的产品注定不能恰好满足每一个人的个性化需求。这是标准化和个性化一个难以调和的矛盾。生产标准化的产品往往是高效率的,但可能不一定最能满足个人的需要;个性化的产品当然最能满足个人的需求,但生产的过程往往是不经济的,也是不节约的。当然,前者的高效率是以资源可能存在的浪费为前提的,而后者的不经济却常能避免资源的浪费。

这样说并不是要否定标准化生产。

事实上,经济学上的另一个理论已经为这种现象做出了解释:每一个个体的最优配置,并不能达到整个系统资源配置的“帕累托最优”。反过来说,整个系统的资源配置达到“帕累托最优”时,每一个个体往往是次优的配置。

但是这至少提醒我们,一是标准化生产需要不断地精细化,以尽量适应人们个性化的需求;二是标准化生产也不是万能的,在标准化生产和个性化生产之间,也存在一个系统的“帕累托最优”,我们需要找到这个最优的平衡点。

作者:佚名 来源:新华网 发布时间:2005年10月24日
相关信息
没有相关内容
用户信息中心
本月排行TOP10
  • 还没有任何项目!
联系我们  |  关于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声明  |  管理登录
Copyright ©2010 - 2015 北京中标金质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电话:010-62993931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后屯南路26号专家国际公馆5-20室
备案编号:京公网安备11010802008867号 京ICP备09034504号 新出发京零字第海14036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