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性筷子让顾客无携带之累,使商家无洗涤之苦,因此颇为“走红”,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餐具。据了解,仅郑州的小餐馆每年为此要消耗掉将近500万元。可是,在其方便的背后也存在众多隐忧。有关人士称它不但浪费严重,而且生产过程中的违规操作,运输、储存过程中恶劣的环境也直接影响到广大市民的饮食安全。对于一次性筷子有人鼓励,有人反对。那么一次性筷子到底何去何从呢?日前,记者对此进行了调查。
以为一次性用着放心其实并不卫生
10月17日中午,记者来到郑州市未来大道附近小吃店较为密集的聂庄村。刚进一家小店的门,便看见饭桌上用半截饮料瓶做成的筷筒里装着一把一次性筷子,筷子看上去美白细腻,几位吃饭的顾客手里用的都是这种筷子。记者问饭店老板,除了这种筷子外有没有别的。老板说:“一直都用的是这种筷子,还没有人这样问呢,现在到哪儿不都是这种筷子吗?只用一次就不再用了,这样不是很讲卫生吗?”
在其斜对面的一家餐馆里,使用的也同样也是一次性筷子,也同样“一丝不挂”地倒置在茶杯中。对同样的问题,这家饭店的老板称,从开业到现在他们一直使用的都是这种筷子,客人也觉得一次性筷子用着放心,假如换种消毒筷反而会不放心。
记者注意到,筷筒里的筷子有些发黄,抽出两双一看,上面像蒙了一层东西。和记者同桌吃饭的一位客人抽出一双筷子掰开,筷子的大头断了一截,再掰一双竟然又断了。他仔细挑选了一下,拿出较整齐、颜色较白的筷子掰开,用纸巾擦了擦才开始使用。记者问老板:“这筷子质量怎么这么差啊?”老板说:“都这样,你挑好的用吧!”同桌的客人也随声说:“经常这样,浪费几双才能挑出管用的。”
记者问同桌的客人感觉一次性筷子卫生不卫生。他随手在筷筒中抽出一双筷子,指着上面的黑点说:“你看看它卫生不卫生?明知道它不卫生,但是没有办法你还得用,现在到哪都用的是这种筷子,都成习惯了,吃饭总不能带双筷子吧,将就着使吧。”
采访中,记者发现,使用一次性筷子的多是小饭店、夜市地摊等较小的场所,也有一些餐馆使用较为高档的一次性筷子,套有塑料袋,袋子上明显标着“高温消毒”、“清洁卫生”等字样。但有的是用纸包着筷子头,有的是用塑料袋装着,封口处还经常是敞开的,大多是没有标注生产厂名、厂址等的“三无”产品。
肤色越白的反而越危险
10月8日上午,记者在一位同行的指引下来到北环调味品城。据介绍,这是郑州最大的一次性筷子集散地,已形成很大的市场,这些筷子多来自东北、四川、湖南等筷子生产厂。在这里,记者发现一次性筷子的数量和摊位规模很大,成包成包的木筷整齐地堆放在店铺内,有的店铺筷子太多便直接堆放在门外,上面落满灰尘。在一家店铺门前,两个中年男子半躺半坐在一次性筷子堆上闲聊。
谈到价格,一家店的老板告诉记者,1500双一件的一次性筷子批发价20元,2500双一件的批发价30元,这些筷子每双平均才五六厘钱,贵的2分8厘多。据有关部门负责人保守估计,这里的批发商每家每年能卖出一次性筷子500多包,按每包5000双计算,北环调味品城的商户每家每年能销售一次性筷子5500万双左右。
在另一家摊位上,记者拿起一次性筷子,竟然闻到有种刺鼻的化学气味。问其原因,一名售货员解释说是筷子曾和摩托车放在一起,可能是染上汽油味了。记者随后问这名售货员:“你们自己用不用一次性筷子?”得到的回答是:“从来不用。”记者问:“为什么不用?”答曰:“不卫生呗。”
据业内人士介绍,一次性筷子的生产加工要经过树木砍伐、切断、冲坯等十几道工序,按照要求,在生产过程中必须得有清洗、高温或紫外线消毒等步骤。但是许多企业一次性筷子的生产过程十分简单,没有消毒过程。一些小作坊为了降低成本,使用的都是劣质木材,看上去“肤色”较黑,为了让筷子看起来洁白干净,成型的筷子要经硫磺熏,熏不白的还要使用双氧水和硫酸钠浸泡、漂白,然后用滑石粉抛光。再经批发商做一次简单包装,把这些未经消毒的竹筷套进塑料包装袋中,包装袋上一般都标着“高温消毒”、“自动包装”、“清洁卫生”、“高级竹筷”等字样,然后这些所谓的卫生筷就流进大大小小的餐馆、饭店,放到了餐桌上。河南第一人民医院一位专家告诉记者,如果二氧化硫残留物清理不干净,随着空气的流动很容易凝固至呼吸道,导致咳嗽、哮喘等疾病,使人呼吸系统功能受损。硫酸钠、双氧水、滑石粉同样会危害人的身体健康。
另据介绍,一次性筷子的保质期最长为4个月,夏季仅为3个月;一旦过了保质期,一次性筷子往往带有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甚至肝炎病毒。但是,很多商家并不这样执行,甚至不知道一次性筷子还有保质期,所以消费者挑剩的一次性筷子仍是留着继续使用。
有人说浪费资源有人却另有看法
在调查中,有31%的人认为,一次性筷子不仅浪费资源,还影响使用者的健康,坚决反对使用一次性筷子。2%的人感觉无所谓,没有了一次性筷子总会再诞生一种新的餐具。67%的人表示,如果大力改善一次性筷子的卫生状况,合理利用木材,赞同一次性筷子发展下去。
一次性筷子取消还是继续使用?一位环保人士建议立法取消一次性筷子。他认为,一次性筷子方便快捷的背后是大量资源的浪费与垃圾的堆积。目前国内有上千家企业生产木制筷子,年消耗林木资源近500万立方米。全国林木年采伐量约4758万立方米,这些筷子就占了10.5%。生产筷子的过程中,从圆木到木块再到成品,木材的有效利用率只有60%。一棵生长了20年的大树,仅能制成3000~4000双筷子。
河南省林业部门一位姓王的工程师则认为,目前我国生产一次性筷子的原材料主要是速成、丰产的杨树、桦树和毛竹,如果能有计划地种植、砍伐,形成一整套产业链,就是在实实在在保持生态平衡。用边角木料制作一次性筷子,如果能确保质量和卫生,也不失为一种有效的资源循环利用方式。因此,对待一次性筷子不能“一刀切”。目前最佳办法就是加强市场卫生监督,层层监管,层层把关,最终促进一次性筷子及至整个餐饮业的良性发展。
王工还说,现在使用后的一次性筷子主要夹杂在餐馆的剩菜剩饭里和生活垃圾中,剩菜剩饭被当作饲料喂猪,一次性筷子则被直接当作垃圾处理,和生活垃圾一并被焚烧掉。其实此时一次性筷子的使命并没有完全完成。他建议可建立相关的回收体系建设,设有专门的企业来进行回收用过的一次性筷子,使其派上其他用场。比如制作成纸浆,实现了循环再利用,既节约了资源又保护了环境。
河南省质量技监局一位负责人告诉记者,今年6月28日,由国家林业局和商务部提出、国家质检总局和国家标准委批准发布的一次性筷子系列国家标准《一次性筷子 第1部分木筷》和《一次性筷子 第2部分 竹筷》正式出台。两项标准均为强制性国家标准,标准对一次性筷子的产品类型、检验规则、包装、标志、贮存及运输等进行了明确规定。规定感官指标要求,让消费者从外观、气味上能感觉到筷子的基本卫生要求,不许有虫害、腐蚀与异味等。据了解,对标准中规定的微生物指标,只要规范生产,目前我国木质卫生生产企业均能达到,其指标的制定有利于保护广大消费者的健康和规范企业的生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