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查询网-电话:010-62993931

写在中国-东盟自贸区建成之际

点击数: 【字体: 收藏 打印文章 查看评论
 


  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东盟,东盟的发展也需要中国,共同的利益把双方紧密地联结在一起。11国搭台、19亿人参与,接近6万亿美元国民生产总值、4.5万亿美元贸易额,这是世界第三大自由贸易区,是人口最多的自由贸易区,也是发展中国家之间最大的自由贸易区。中国-东盟自贸区的建成,必将对21世纪上半叶的世界经济与政治产生深远影响。

  几多“艰辛路”——一个携手共建的自贸区

  新的一年刚刚过去,郑军健的心里却无法因节日的喜庆氛围而平静下来。对他来说,这不仅仅意味着新一年的到来,更重要的是意味着他期盼已久的中国-东盟自贸区顺利建成。

  作为中国-东盟博览会秘书处秘书长、广西国际事务博览局局长,郑军健对中国-东盟自贸区从构想到现实所走过的“艰辛路”难以忘怀。

  东盟的前身是由马来西亚、菲律宾和泰国3国于1961年在曼谷成立的东南亚联盟。1991年,中国与东盟开始正式对话。当年7月,时任中国外长的钱其琛出席了第24届东盟外长会议开幕式,标志着中国开始成为东盟的磋商伙伴。

  1996年7月,东盟外长一致同意中国为东盟的全面对话伙伴国。

  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中,我国坚持人民币不贬值,和东盟国家一起共渡了难关。危机之后,双方深刻认识到,加强互利合作,推动经济一体化是实现共同发展与繁荣的必由之路。

  2000年11月,时任中国总理的朱镕基在新加坡举行的第四次中国-东盟领导人会议上首次提出建立中国-东盟自贸区的构想。

  2002年11月4日,我国与东盟10国的领导人在柬埔寨首都金边共同签署了《中国-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提出了建立中国-东盟自贸区的蓝图,决定在2010年建成中国-东盟自贸区。

  2004年11月,中国与东盟签署了《货物贸易协议》,规定自2005年7月起,除2004年已实施降税的早期收获产品和少量敏感产品外,双方将对其他约7000个税目的产品实施降税。

  2007年1月,中国与东盟签署了《服务贸易协议》,并于2007年7月1日起正式生效。中国和东盟双方在60多个服务部门相互作出了高于世界贸易组织水平的市场开放承诺。

  2009年8月15日,中国商务部部长陈德铭与东盟10国的经贸部长共同签署了《投资协议》,该协议的签署标志着双方成功地完成了中国-东盟自贸区协议的主要谈判。

  “2004年开始实施的早期收获计划,让中国和东盟国家都感受到了自贸区带来的先期成果,仅2004年全年早期收获产品贸易增长率就达40%,超过全部进出口产品的平均增长水平。”郑军健说。

  郑军健介绍,中国-东盟自贸区启动后,中国对东盟的平均关税从之前的9.8%降至0.1%;而东盟6个老成员国文莱、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菲律宾、新加坡、泰国,对中国的平均关税从12.8%降低到0.6%,4个新成员国越南、老挝、柬埔寨和缅甸,90%的商品将于2015年实现零关税。

  “从2000年11月中国-东盟自贸区构想的提出,到2010年1月1日自贸区正式建成,从《货物贸易协议》到《投资协议》,10年时间,一个宏伟构想终成现实;中国-东盟合作迎来新的起点。”郑军健说。

  “10+1>11”——一个互利互惠的自贸区

  贸易自由化,服务自由化,投资便利化……这些中国与东盟所追寻的目标都已逐渐成为现实。

  广西凭祥市浦寨边贸点从事边贸生意的水果批发商刘玉珍对零关税深有感受。刘玉珍从1993年开始从事水果贸易,但贸易量一直较小。自2004年根据自贸区“早期收获”计划水果贸易实现“零关税”后,她生意越做越大,现在每天要从陕西、河北、河南进十几吨苹果、梨、柑橘出口到东盟国家。

  早期收获计划是在中国—东盟自贸区框架下最先实施的降税计划,启动时间为2004年1月1日。尽管当时我国与东盟还没有就全部货物的降税安排达成协议,但为了使双方尽早享受到自贸区的便利,双方决定选择一些共同感兴趣、互补性强的产品,用较快的速度和较大的幅度提前进行降税,先行开放市场。

  浦寨边贸点红红火火的水果贸易是中国-东盟贸易迅速发展的缩影。自2002年11月中国与东盟签订《中国-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以来,双方贸易额已从当年约600亿美元增加到2008年的2311亿美元,提前3年实现了2000亿美元的目标。目前,中国已成为东盟第三大贸易伙伴,而东盟则成为中国第四大贸易伙伴。

  和货物贸易一样,中国-东盟投资贸易发展也进入快车道。东盟国家是中国企业“走出去”的首选地之一。2008年,中国对东盟国家直接投资达21.8亿美元,较上年增长125%。

  东盟国家对华投资也保持着快速增长的势头。商务部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08年底,东盟国家对华实际投资520亿美元,占中国所吸引外资总额的6%。

  中国东盟经贸关系的深入发展促进了双方的社会文化交流。中国-东盟青少年培养基地、中国-东盟妇女培训中心、一年一度的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东南亚风情夜……近年来中国与东盟的文化交流好戏连台。

  东盟原秘书长王景荣说:“中国与东盟多领域、多层次的交流合作,在为东盟人民带来多样文化韵味和乐趣的同时,也为亚洲经济增添了新的增长点。以往曾经迫于经济和文化的压力不得不追随西方的亚洲,开始在寻找自我和融入世界的博弈中重新描绘自己的模样。”

  机遇与挑战并存——一个等待“大考”的自贸区

  中国-东盟自贸区如期建成,在给我国带来新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的挑战。零关税将对我国部分农产品销售造成一定程度的冲击。

  自2004年1月1日起,“早期收获”计划开始实施,东盟出口到我国的部分农产品逐步实现零关税,尤其是荔枝、龙眼、火龙果等热带水果很有竞争力。广西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古小松说,由于东盟各国的热带水果、谷物等与我国南方的许多农产品具有同质性,“早期收获”计划全面推行对我国南方热带水果、蔗糖、橡胶等农产品带来较大影响。

  “中国-东盟自贸区将把中国与东盟之间的伙伴关系提升到一个更高的水平,也将为各方携手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推进贸易投资便利化作出贡献。”商务部部长陈德铭在出席第六届中国-东盟博览会时说。

  “中国-东盟自贸区的建成有利于我国产品出口和企业‘走出去’战略的实施。”中国社会科学院亚太经济研究所副研究员王玉主说,中国-东盟自贸区建成后,东盟国家的投资政策和投资环境将更加规范和透明,有利于“走出去”的我国企业与东盟国家企业在同一起跑线上竞争,同时也有利于高新技术产品和农产品的出口。

  古小松说,自贸区建成后,我国能够以较低的成本,将一些处于产业链末端的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到一些欠发达的东盟国家,在满足这些国家需要的同时,实现自身的产业升级,在国际区域范围内进行产业结构调整。

  同时,中国与东盟的互补性贸易将极大丰富双边国内市场。例如,东盟国家钢材生产成本较高,产能不足,这为中国钢材出口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中国从东盟进口的原油、成品油、塑料原料、天然橡胶、铁矿砂和煤炭等能源型商品,可有效解决中国生产性原材料不足和能源缺口过大的困境。

  此外,自贸区的成效还有待各方的务实推进。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研究员沈世顺认为,虽然中国与东盟国家已签订了《货物贸易协议》《服务贸易协议》和《投资协议》,但是这些协议具体落实的实际效果还有待观察和考验。

  相关链接

中国企业家眼里的东盟市场商机无限

  今年1月1日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如期建成,这个涵盖了19亿人口、6万亿美元GDP、4.5万亿美元贸易总额的自贸区,使中国的企业家们看到了掘金的新机遇。

  “自贸区建成后,将会带来很多商机,我们要在海外打造一个新‘农垦’!”广西农垦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杨海空兴奋地说。

  广西农垦集团近年来在海外市场的投资几乎全部集中在东盟国家。2007年10月,其与印尼、菲律宾等国企业签约的42个项目的总金额达188.5亿元人民币,合作内容涉及工业区开发、生物化工、农业种植、农产品加工等领域。

  作为中国最大的内燃机生产企业,广西玉柴的柴油机早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就出口越南。近年来,借助中国-东盟博览会的“东风”,玉柴日益得到东盟国家的认可。目前,东盟国家拥有玉柴发动机超过3万台。其中,2009年玉柴出口东盟国家发动机1.3万多台。

  “玉柴集团先后在印尼、泰国、马来西亚、菲律宾等5个东盟最重要的市场设立了办事处。自贸区的建成,将使东盟国家成为玉柴的重要区域市场之一。”广西玉柴机器集团有限公司海外营销部副总经理梁冰说。

  广西投资集团董事长管跃庆则认为,“关税减让、非关税壁垒降低以及投资贸易便利化的实现,使得广西投资集团发展所需的煤、氧化铝、硫铁矿等大部分原料可以从东盟国家购买,而集团生产的化肥、铝深加工产品则可以出口东盟国家,双方优势互补,实现合作共赢。”自贸区的建成,将是中国企业进行产业结构调整的一次难得机遇。

  不仅仅是广西企业看好东盟市场,上海、北京等地的企业家们也对这一市场充满热情。

作者:吴小康 来源:中国国门时报 发布时间:2010年01月11日
相关信息
没有相关内容
用户信息中心
本月排行TOP10
  • 还没有任何项目!
联系我们  |  关于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声明  |  管理登录
Copyright ©2010 - 2015 北京中标金质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电话:010-62993931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后屯南路26号专家国际公馆5-20室
备案编号:京公网安备11010802008867号 京ICP备09034504号 新出发京零字第海14036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