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进行2009年度山东名牌产品评价的过程中,我们对评价机制进行了大胆的改革和创新,改变了以往专家评名牌的模式,组织开展了同行业评价、用户评价和社会评价,实现了由行业专家封闭式评价向社会参与的开放式评价的转变。特别是同行业评价的开展,使置身其中的企业把参与名牌评价的过程真正当成了自觉提高质量管理水平和比学赶超的过程,山东名牌评价的过程因此更加公开透明,结果更加客观公正,山东名牌的公信力和影响力也因此大幅提升。”2009年12月29日,在首届山东省省长质量奖颁奖大会上,山东省质监局质量管理处处长郭大雷对新诞生的山东名牌及其评价过程做了这样的总结。
2009年,山东省共产生了605个山东名牌产品和116个山东服务名牌。其中,有10个服务名牌属于生产性服务行业,占总数的9%。
据介绍,早在3年前,山东省在进行服务名牌评价的过程中,就将同行业评价这一模式引入其中,经过3年的实践,得到了企业和社会的广泛认可,并于2009年将这一评价模式成功地移植到了山东名牌产品评价中。2009年9月10日,新华社还专门对山东名牌产品同行业评价做法进行了宣传报道,在全国引起了积极的反响。
郭大雷介绍说,2009年,山东省对584个名牌申报产品,从产品质量水平、工艺装备水平、企业生产能力及质量保证能力、企业效益水平和履行社会责任、企业创新与发展能力5个方面进行了同行业评价,收到了584份较为客观和真实的同行业企业评价报告。同时,该省还对太阳能热水器、塑料异型材、专用车、电力变压器、纱线等7个评价目录的114个申报产品采用答辩会的方式,进行了同行业面对面评价。事实证明,由竞争对手对参与名牌申报的企业进行评头论足,不仅能使企业真正了解自己的不足及其目前在同行中所处的位置,而且还能使企业明白需要努力和发展的方向,真正实现通过名牌评价实现名牌培育的目的。
一位连续3年参加山东服务名牌同行业评价的商贸企业老总对记者说,2007年,他是抱着自己的企业已做得很好、就是为了拿牌子的想法来到同行业面对面评价现场的,在听了同行的评议后,方知自己做得还远远不够,企业自然也与山东服务名牌失之交臂。2008年,在对上一年的不足进行改进的基础上,他再次来到了山东服务名牌同行业评价现场,通过聆听同行的评说,得知企业在管理上仍有不足,并再次落选山东服务名牌。2009年,他抱着相互学习、提高的心态,带领企业中层管理人员又一次来到山东服务名牌同行业评价现场。因为有前两年有目的地改进和提升这一基础,这一次企业终于如愿获得山东服务名牌称号。这位老总感慨地说,得益于同行业评价,企业的管理水平、服务理念得到了很大程度地提升。
郭大雷还强调指出,除了同行业评价外,在2009年山东名牌评价的过程中,山东省还首次增加了评价结果反馈机制。2009年,共有769家企业参与了山东名牌的评价,有195家企业落选。对这些申报落选的企业,山东省正拟以书面形式向他们反馈评价结果,指出其在争创名牌过程中存在的不足及改进空间,以此加大培育力度,指导这些企业从不同角度提高管理和服务水平。同时,山东省还对参与山东名牌产品评价的产品开展了用户(顾客)评价和网络评价。其中,对全部申报的山东名牌产品进行了用户意见电话问卷调查,共收回了8491份用户评价意见;对33类289 个食品、日用消费类申报产品,在山东省质监局金质网站、山东品牌评价实验室网站进行了网络评价,共有175.7万人次参加了评价投票。
郭大雷进一步补充说道,为了加大对山东名牌的培育引导力度,2009年,山东省在名牌评价内容上进一步加大了对企业自主创新、节能减排和社会责任等指标评价的权重。同时,还提高了名牌申报门槛,对机械、电子、冶金、轻工、建材、化工类产品增加了产品自主创新的要求,以此适应山东省建设制造业强省和加快工业调整振兴的发展步伐。
据悉,2009年,山东省共确定了197个名牌产品评价目录,其中,船舶、汽车、汽车配件、化学纤维等127个目录是列入山东省政府产业调整振兴规划的产业,占总数的64.4 %;同时,有25个技术含量低或原材料、中间体类产品和9个高污染、高耗能产品目录被取消。在目前已产生的605 个2009年山东名牌产品中,有422个产品是山东省政府产业调整振兴规划重点支持发展的产品,占总数的67.5%。
郭大雷感慨地说,2009年,山东省通过名牌评价机制的创新,使各申报企业自觉加强了质量、标准化和计量等基础管理工作,提高了管理水平。在已出炉的2009年605 个山东名牌产品生产企业中,有305家企业通过了标准化良好行为和计量保证体系确认,有524家企业通过了质量管理体系认证,有292家企业通过了环境体系认证,有168家通过了职业健康体系认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