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在有的国家早已封杀了的PVC包装材料,能在中国畅行无阻呢?答案是显然的,那就是食品卫生标准的滞后。据报道,我国目前沿用的《食品包装用品聚氯乙烯成型品卫生标准》竟然还是1988年制定的,一个标准用了17年基本没什么改变,这在食品安全形势瞬息万变的今天,无论如何都是说不过去的。
那么,更深层次的问题又出来了———为什么我国食品卫生标准的制订和修正会如此滞后呢?某行业标准委员会的专家一语道破天机,“每个标准都需要进行实验、调查,但是这些都是需要钱的,每个项目至少2万-3万元,但是现在的情况是每个项目能拿到5000多元,个别的能拿到2万元,这对标准制订来说,是尴尬的事情。”(见10月18日《第一财经日报》)
从苏丹红到夺命果冻再到PVC保鲜膜,标准之缺失让食品安全的防线一次次失守,可见,中国目前的食品安全形势之所以严峻,很大程度上是标准的问题,而标准问题竟然是缺钱的问题。食品安全的公共政策制定本质上是一种耗资巨大,需动员大量人力物力的政府行为,像PVC保鲜膜这样的标准不可能是监管部门凭空想出来的,它需要经过对企业的长期跟踪调查,它需要反复的科学实验,它需要对国外经验和做法的考察与研究……而这些工作如果没钱根本寸步难行。
我们总是感叹国外食品监管效率之高和食品标准之完善,但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国外的那些“先进经验”中有一个便是经费的充足。2002年,为规范外国公司对美国的食品出口,美国国会专门通过了一部法案,而为了制定一部法案的细则,美国国会一次就向FDA拨款5亿美元。发达国家食品监管做得好,离不开国家财政资金的支持,有了充裕的资金,食品监管部门才能对各种食品安全研究项目给予资助,才能建立起深入到每一个末端的食品安全监测体系。
中国的食品标准存在问题不少,如有的食品或与食品相关的领域,根本没有相关的标准;许多食品的标准制订得过于粗放,如食品添加剂,中国允许的剂量要远远高于国外;许多食品的标准一经制订,几年甚至十几年不变,直到出了事,才想起来修改……
可见,作为食品安全中最核心的内容,作为食品安全监管的首道关口,食品标准目前没有得到充分的重视。
出了一个食品安全事件,然后再去完善相关的标准,这样的食品标准管理模式显然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无法根本解决问题。我们需要的是一个食品标准的全面解决方案,需要制订一个计划,对当前的中国的食品标准体系进行一次全面的评估和修正,而这样的方案和计划,无疑需要庞大的资金后盾,充当这样的资金后盾,国家财政义不容辞。
财政乃庶政之母,财政资金上的重视是对食品安全最实实在在的重视,我们期望,今后中央和地方在制订年度财政预算时,充分认识到食品安全这一基本民生问题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在资金上给予保证。这样的资金保证符合财政加大对社会事业扶持力度的趋势,应该理直气壮地推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