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湖南召开“质量兴湘”经验交流会,与会14个市(州)的决策者们达成共识:以质量为新型工业化开路,为“富民强省”破题。
2007年湖南“质量兴湘”战略谋划并实施至今,成效斐然:从8个市州、40个县市开展“质量兴市(县)”活动,到14个市州、68个县(市、区)开展质量兴市(县)活动——已有长沙市、祁东县、浏阳市、醴陵县被评为全国质量兴市(县)先进单位;质量总体水平明显提高,主要工业产品抽查合格率从2006年的85%提高到2008年的91.7%。
从常德建立标准化农业示范区,到长沙打造食品安全城;从全国专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相继落户湖南,到“湘字号”企业制订国家标准填补空白……老牌劲旅焕发活力,中小企业百家争鸣。
“质量兴湘”破茧而出
时间倒回2006年,湖南省召开第九次党代会,本是喜庆的时刻,湖南质监人却忧心忡忡:湖南省委省政府提出“又好又快”的经济发展要求,这个“好”说的就是产品质量。而彼时,国家监督抽查“湖南制造”的合格率仅为68.7%,比全国平均水平低1.2个百分点;湖南省企业产品标准覆盖率约为81%,中部六省排名第四,低于全国平均水平5.1个百分点,低于沿海发达地区8.9个百分点。
“提质”,是时代对湖南的呼唤,也是现实对湖南质监人的巨大考验。
2007年初,湖南质监人以一份《以质量兴湘助推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调查与思考》呈报湖南省委省政府。报告从连续几年湖南省产品质量抽查情况中研究分析,得出了湖南质量水平中等偏下的“病根”:企业规模不大,达不到名牌评定的产值下限;市场占有率不高,竞争力不强,难以走出本土市场;以及产品结构不优、质量氛围不浓、激励机制不活、基础支撑不力,等等。
湖南省委书记张春贤在报告上作出重要批示:“落实九次党代会精神,实施‘质量兴湘’战略!”这一重要指示精神,为百业俱兴的湖南掀起了质量事业发展的新高潮。
然而,有了对现实的认识,如何“对症下药”?湖南质监人一次又一次组织质量方面的专家对现状进行分析研究,一次又一次与省委省政府及相关职能部门相互沟通、交换意见,一次又一次将“质量兴湘”战略方案拟定、研究、修改、再拟定……从技术支撑体系、安全监管体系、质量监督体系、名牌引导体系、技术基础体系、目标管理体系等多个方面逐条分析,将质量问题与质监职能进行全方位配对考虑,力求打造出一套科学全面的质量振兴方案。
一年后的2008年3月4日,《湖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实施质量兴湘战略的意见》破茧而出,全力吹响了“质量兴湘”的号角。
标准占领市场高地
湖南省委副书记、省长周强曾说:“掌握质量标准的制定权,就拥有了市场竞争的话语权。”
作为“质量兴湘”战略的重中之重,标准化工作在湖南风生水起。以湘菜为例,目前仅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就有6000多家湘菜馆,全国“餐饮湘军”逾百万。据湖南省餐饮业协会统计,湘菜年总产值已超500亿元,四年内翻了一番。今年虽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前10个月,湘菜产值依然保持20%左右的增长。
作为传统八大菜系之一,湖南省政府将湘菜作为拉动相关产业、扩大消费和就业的重要支撑,大力扶持湘菜产业的发展,专门出台了《关于加快发展湘菜产业的意见》。湘菜走上了产业化路子。
2009年12月1日,湖南率先在中国菜系领域,正式颁布《湘菜基本术语、分类与命名》地方标准,在业内引起巨大反响。《湘菜分类与命名》首次对湘菜进行了科学分类。
更高层次的《湘菜菜品制作技术规程》预计今年1月出台,湘菜的继承人终于“在技术上、理论上终于有了统一的指导”,它甚至对“同样的材料用不同烹调出来有不同的口味都一一做了详细的介绍,不仅是对烹饪专业人员,乃至对家庭主妇都适用。” 中国餐饮文化大师、湖南省餐饮行业协会副秘书长常国强跟记者打了个比方,“辣椒炒肉这道湘菜中,《规程》就明确了辣椒和配料的比例不得多于四,肉不得少于六。”
据常国强介绍,《规程》涵盖了25种烹饪方法、36种烹饪技法,规范了23个专业术语,“比如‘炒’,就分为小炒、爆炒、滑炒等多种技法。”
虽然这只是一个推荐性标准,但是会通过引导,使餐饮经营者逐步朝这个标准靠拢,形成强大的湘菜品牌效应,促进湘菜产业化。“哪怕是在北京,不愁吃不到正宗的湖南口味了。”常国强笑着说。
天气入寒冬,吃辣正当时,但三百年来,我国的辣椒辣度始终没有科学的表示方法。
我国虽是辣椒生产和消费大国,但质量很不稳定,致使辣椒加工产业发展十分滞后。在好食辣椒的湖南,困局如今有望改善。
近日,由辣妹子食品股份有限公司、湖南农业大学联合研发、编制的“辣椒及辣椒制品中辣椒素类物质测定及拉肚表示方法”、“辣椒辣度的感官评价方法”两项标准获批成为国家标准,实施并推广,终结了辣椒辣度无准确标识的历史。“今后,消费者购买辣椒及辣椒制品就可以像买酒一样,只要看看标签上的辣度,就可以准确选择适合自己口味的辣椒了。”湖南省食品监督检验所有关负责人的兴奋劲儿溢于言表。
好风凭借力,再推标准化:2009年10月,“杂交水稻之父”、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等10位专家特聘为湖南省首席标准化专家。10位首席专家将在制修订标准,审定、批准、发布标准,特别是技术指标的确定中,提供指导和决策意见。
截止目前,湖南主要工业产品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标准的比例已达60%以上,并承担了17个全国专业标准技术委员会秘书处工作,制修订国家标准、行业标准800多项,其中17项标准荣获“中国标准创新贡献奖”。主导产业国际标准、国外先进标准的采用率达60%,自行制订湖南省地方标准561项,建立农业标准化示范区170个,参与制修订国家标准、行业标准820项,尤其是“两型”产业、政务服务、旅游服务、湘菜等标准的制订,已跻身全国前列。
湖南省质监局局长蒋新祺并不满足现有的成就:“力争到2020年,湖南农业标准化示范区的总数达到300个以上;工业产品标准覆盖率达到100%”。他语气中都是豪迈。
魅力质量弯道超车
著名质量专家约瑟夫·朱兰博士曾断言:21世纪将是质量世纪。
新形势下,消费者对产品的需求越来越细化、精准,迫使品牌竞争力转嫁到“差异化”、“人性化”和质量的创新上,更注重环保和健康;使得产业的魅力转移到“带动作用强、发展后劲足、社会效益好”上来——这也是时代对于“质量兴湘”战略的诉求。
2009年上半年,湖南GDP增长12.8%,增速跃居全国第五位,领跑中部地区。质量对经济发展的贡献无以量化,但从一组数据可以窥见,具有明显倾向性的投资,驱动了魅力质量和结构调整:民生、生态环境保护工程成为投资重点。民生工程2009年上半年完成投资116.32亿元,增长69.3%,生态环境工程上半年完成投资81.81亿元,增长1.04倍。
三湘大地,风起云涌,在魅力质量观的引导下,湖南工业正在实现“弯道超车”。湘潭九华工业园,湖南吉利汽车工业有限公司以每天200台轿车的生产量,创下了落户湖南以来的最快速度。
2009年7月3日,一根直径为446毫米、壁厚为25.5毫米、长度为8500毫米的大口径无缝钢管在华菱衡钢顺利下线。这标志着全球最大口径钢管机组在衡钢投入运营,也意味着衡钢成为国内惟一一家大中小规格齐全的无缝钢管生产企业。对于湖南省整个钢铁产业而言,这是产业结构的又一次提升。在工业领域,这样的喜事大事从来没有断过。
7月中旬,株洲电力机车有限公司成轨事业部地铁试运线上,一列列即将交付上海地铁11号线的地铁车辆整齐地停在现场,白色的基调加红色的“腰带”,宽敞的车身、流线型的车头,引得参观的人们连连赞叹。这些就是株洲电力机车有限公司最新自主研发制造的A型地铁车辆。
一批批重量级产品的投产下线,构成湖南工业一道道靓丽的风景。增长,已经成为湖南省工业经济的主旋律。即便在全球经济不景气的重重阴影下,湖南拿出的成绩单仍然如此夺目:2009年上半年规模工业累计完成增加值1791.4亿元,增长17.4%,相比全国7%的平均增长水平,多出10个多百分点;增幅从去年的全国第十二位,攀升到全国第四位、中部6省第一位。这样一个座次,对于一直“中不溜秋”的湖南工业来说,历史上少见。
同时,在新型工业化的指引下,一系列产业升级的步伐随之迈开。钢铁、有色、建材、食品、石化、陶瓷、烟花等传统优势产业加大技改力度,加快转型升级;抑制高能耗、高污染、高排放、低效益产业增长,104个重点节能项目、184个重点减排项目一一铺开;转型升级的成效已开始显现。好戏在后。蒋新祺对记者说,“质量兴湘”战略是一个大质量观,是一个永无止尽的追寻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