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概在10年前,我们闽清陶瓷业还是何等的风光,不仅紧邻的晋江,就是远至广东的佛山都到闽清来下单生产。说句不夸张的话,那时的闽清可以影响中国乃至全世界建筑陶瓷的价格走势。”一位闽清的陶瓷生产企业主在谈起企业往日的辉煌时,不免有些唏嘘。
前不久,国家质检总局公布第二季度陶瓷产品抽检结果显示,364种陶瓷砖97种不合格,其中抽查闽清县20家陶瓷企业生产的29批次陶瓷砖产品,不合格16批次,产品合格率仅为44.8%,不合格率远超行业平均水平。这无疑再次给处在风雨中的闽清陶瓷业“当头一棒”。
据资料记载,从南宋开始,闽清就是我国著名的陶瓷生产基地,由于蕴藏着丰富的陶瓷矿产资源,高岭土蕴藏量达1600多万吨,闽清历史上便是陶瓷业发达之地。
然而,经过多年发展的闽清陶瓷始终未走上一条经营销售、质量、品牌良性循环的道路。据陶瓷行业一份统计资料显示,目前闽清陶瓷企业以中小型企业为主,受资金实力和技术水平的制约,大部分企业都是定位生产中低档产品,在市场上叫得响的品牌寥寥无几,更有甚者,闽清不少陶瓷生产企业在产品外包装上都不愿打上“闽清制造”的标记,而是打“广东佛山”的招牌。
这次“质量门”事件到底与“金融危机”有多大关系?
“出现抽检不合格,主要是因为全球金融危机形势下,企业收缩成本所致。”在记者走访多家“不合格”陶瓷企业中,企业大多如此表态。他们在写给福建省质监局的整改报告原因分析中提到:“因金融危机的影响,整个陶瓷行业产能过剩,产品销售价格降低,某些企业为了降低成本,就购买低质、低价的原材料,使用当地地质黏土,是造成产品破坏强度不达标的主要原因。”
而当地一家龙头企业的负责人则表示,金融危机影响是有的,但主要还是由于一些企业长期质量意识不强的原因所致。该人士分析,“大部分企业技术力量薄弱,企业员工文化水平低、素质跟不上,工艺控制水平不高,而瓷土、蜡石、黏土等原料进厂检测把关不严,是这次‘质量门’事件的诱因”。这位业界人士还告诉记者,部分企业甚至连新买的游标卡尺等计量器具都未经检定;同时,加上部分企业负责人对产品质量重视不够,出现只讲效益,忽视质量的错误偏向,导致企业质量管理落实不到位。
对此,闽清县质量质监局有关人士分析,对于闽清县出现的大面积质量问题,国外市场需求对产品质量要求的不同,如中东地区等低端市场对陶瓷砖产品质量要求不高,其质量标准低于我国国标,客观上造成了陶瓷砖产品质量的良莠不齐。
“闽清陶瓷业出现大面积的‘抽检’不合格后,质监部门的工作思路肯定要调整,不仅要对企业进行处罚,还要从源头上帮企业找原因,解决企业发展的‘质量瓶颈’”,针对此次事件,闽清县质监局局长林向晖十分痛心地向记者表示。
据林向晖介绍,事件发生后,该局会同县经贸、科技等职能部门深入企业开展调查研究,确定企业的主导产品及其定位,查找产品质量不稳定、易波动的主要原因,同时督促指导企业对症提出整改措施并限期整改。对质量稳定、产品档次较高,并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的企业进一步调查摸底,制定创品牌帮扶计划。同时要求“问题”企业进行相应的整改,主要集中在督促企业增加必要的检测设备,全面实施原材料进厂和产品出厂检验制度。重点督促企业加大检测设备的投入力度,配备检测人员,执行严格的检验制度,检测设备不全的,要求企业实行全面委托检测,以确保产品质量稳定;加强计量器具的检定。对游标卡尺、分析天平、地磅等检验用计量器具及其他强检计量器具实行强制检定,确保检验数据的准确及产品质量的稳定;加强日常巡查,督促企业加强质量管理。通过日常巡查,督促企业做好原材料进厂检验记录、生产过程检查记录和产品出厂检验记录,确保产品合格出厂,已通过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认证的,督促企业严格按照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的要求加强质量管理。
“这次抽检事件爆发后,行业将面临洗牌,看似部分企业的问题,其实最后埋单的是‘闽清陶瓷’这张牌啊!”当地龙头企业主黄某忧心忡忡地说。作为当地一家颇具规模的陶瓷生产企业,该企业主担心的是失信的“闽清陶瓷”今后的出路。同时,该人士希望县政府能主动、积极地站出来为此事进行一次“危机营销”。对此,这位企业负责人举了个例子,同样是陶瓷生产重镇的广东佛山陶瓷,在政府的营销下产生了“陶瓷文化”,而闽清的陶瓷却“没文化”;佛山陶瓷拥有全世界最为完整的产业集群和从上到下的政府各部门的帮助与扶持。佛山陶瓷在生产规模、工艺技术、装备水平、品牌优势等诸多方面都具有领先优势。而闽清品牌之所以没做大做强,在上述诸多方面显然存在着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