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1日,第五届中国智能交通年会暨第六届国际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创新发展论坛和相关展览在深圳展览中心开幕。
刚刚结束的哥本哈根国际气候大会,使得一段时间以来,减排、低碳等字眼再次成了热门话题,全球更是迎来新一轮的节能减排大风暴。我国政府在会上承诺,到2020年,我国的单位国民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将比2005年减少40%~45%。看来,寻求低碳的社会经济生活已成为摆在我们每个人面前的一条道路。而在这条道上,汽车的排放问题显然是一个大问题,不可忽视。
据国际能源署(IEA)的报告预测,到2030年,全球石油消耗的57%将发生在交通领域。另有数据表明,一辆燃油车年平均耗油约为两吨,每年排出的二氧化碳大约为5000公斤,同时产生其他大量有害气体。汽车的排放已成为气候变化不可承受之重。
碳排放必须削减
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委员会公布的数据显示,1990年至2003年间,中国二氧化碳排放量增加了17亿吨。在全球范围内,中国二氧化碳排放仅次于美国,排名世界第二。据统计,世界20个污染严重的城市中,我国有16个城市榜上有名。很显然,中国是环境污染较严重的国家。
目前,中国人均汽车拥有量仅为世界水平的1/3,但年耗油量已接近全国成品油总量的60%。专家提出,按照目前的增长速度和油耗水平,我国汽车在2020年时,年耗油量将突破2.5亿吨。中国各大中型城市汽车尾气排放造成的空气污染已占到50%左右。大部分大中型城市一氧化碳、氮氧化合物浓度超标。
据了解,中国超过50%的油都是依赖进口。2009我国汽车销量将超过1300万辆,按照这样的增速,随着汽车保有量的增加,烧油必然会不断增加,中国要进口的油也会更多。根据研究机构麦肯锡的报告显示,中国到2030年将需要进口60多亿桶石油解决汽车燃油问题,并因此产生占世界乘用车20%的二氧化碳排放。专家提出,如果汽油车和柴油车仍占产业主导地位,而没有革命性的节油环保技术出现,庞大的汽车保有量对中国的能源和环境将带来巨大压力。
由此,专家认为,低碳汽车的应运而生,或许能为我们提供解决巨大市场需求与严峻能源环境约束之间矛盾的机会。
研究表明,新型动力技术可以大量削减碳排放。同时,电动汽车在降低油耗和节约成本方面比其他技术更胜一筹。根据国际气候组织提供的研究数据,使用全混合动力的汽车可削减56%的耗油量,电动汽车的削减量则达到了50%~100%;而同一汽车使用改进的压缩天然气、改进的汽油和改进的柴油只能分别削减51%、50%和41%的耗油量。
显而易见,发展新能源汽车尤其是低碳燃料汽车,将是中国和世界汽车市场解决能源危机和应对气候变化的必然选择。
相关标准亟待建立
为了降低汽车的排放污染,各国都做了很多工作。据了解,尽管美国的油不是很缺,而且还很便宜,但美国的排放标准是非常严格的,它的标准制定基本上是几大汽车企业先提出意见。美国从1994年的排放标准一直到明年要实施的EPA2010标准,要求氮氧化物和颗粒物的排放已几乎降到零了,例如标准要求颗粒物排放限值是0.01。
中国在减排方面也做了大量的工作。中国最早关于新能源汽车的政策出现在1999年。当年1月,国家启动了“空气净化工程——清洁汽车行动”项目;2001年9月份,中央投资808亿元,电动汽车重大专项启动;时至2004年底,我国开始修订16项电动标准,制定了6项混合动力汽车相关标准,并建立了北京、武汉等4个电动汽车示范城市。
2006年底,“十一五”国家863计划中节能与新能源汽车重大项目总体专家组正式成立,到2007年8月,我国已完成电动汽车标准32项。
2009年,《汽车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出台,新能源汽车成为政策扶持对象。国家财政部经济建设司负责人表示,到2012年,财政部将为新能源车的推广使用投入200亿元。国际气候组织预计,政府未来3年每年向新能源车市场投入的费用将达到100亿元。
不过,专家提出,中国关于新能源的评价标准和检测体系是不完善的。由此也决定各生产企业采用不同的技术路线,而国内技术机构现有的检测能力也不能满足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要求。我国虽然建立了混合动力汽车标准体系,但是纯电动汽车和燃料电池汽车体系仍在拟定与完善中。在国家标准不完备的情况下,必然影响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和推广。
另外,业内人士认为,在新能源汽车标准还未统一的情况下,部分车企现有技术并不成熟,如果强行推行新能源项目,容易造成行业发展过热。专家认为,在目前的形势下,标准和法规推得越快越好。因为,有一部分车企是冲着国家优惠政策,在技术不足的情况下仍强行上项目,而真正掌握关键技术的车企并不多。
还有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是相关配套标准及法规。虽然国家对新能源的鼓励政策密集出台,但相关的管理规章和行业标准几近空白,这就可能会导致中国生产的电动汽车上牌难、保险公司不受理等窘境。因此,制定新能源汽车相关标准包括具体的碳排放标准迫在眉睫。
低碳之路任重道远
不管怎样,低碳是一条必走之路。
当然,在全球气候剧变与中国减排承诺中,正处在发展中的中国汽车工业压力是难免的。以近20年的汽车工业发展,与欧美近百年的汽车大鳄在同一标准下减排,带来的技术与成本的重担可想而知。低碳之路,可谓是任重而道远。
有关专家认为,解决摆在中国车企面前的首要任务是,一方面要大力降低现有汽柴油发动机的能耗与废气排放,另一方面是加大力气研发新能源汽车。
在眼前的形势下,专家认为,虽然减排压力巨大,但机遇和挑战是并存的,主要体现在大力推进传统汽车技术升级和加快新能源汽车研发由此产生的资金、技术及相关配套建设,还包括加强与政府进行协作等方方面面。
奇瑞汽车董事长尹同跃认为,新能源是未来汽车发展的趋势,零排放动力将最终取代石化能源,但仍需要政府对消费环境的培育。不过,政府在减排问题上的表态,也让汽车企业似乎吃了一颗定心丸。尹同跃说,哥本哈根会议为他们加速打造绿色汽车提供了动力。
比亚迪汽车一位高层表示,如果哥本哈根大会对减排问题达成协议,这将对新能源产品的推广起到积极的推广作用。哥本哈根会议本身虽然不一定对技术进步提出实质性解决方案,但它可以将降低温室气体排放引导到国际合作层面,意义重大。
但专家同时表示,新能源汽车包括低碳汽车还算是一种新事物,推广的难度比研发还要大,需要政府和相关行业的多方支持。哥本哈根会议的召开无疑有利于营造良好大环境,有利于解决推广难题。同时,由于政策推动更多企业参与新能源汽车研发和生产,汽车企业必然感到压力增大,但这也将有利于新能源车全行业的整体快速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