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质取胜战略、技术标准战略、计量支撑战略是质量兴市工作的“必修课”。今年以来,安徽淮南市质监局充分调动各方面的质量工作资源,形成产品质量、工程质量、服务质量、环境质量四位一体和整体推进的“大质量”工作格局,在做精传统项目的同时, 创新自选动作,有效推动全市质量安全水平全面提升。
随着名牌战略的进一步实施,一批具有明显淮南特色的名牌产品已经成为地方经济发展的有力推手。截至目前,该市已有17家企业30个产品获省级名牌产品称号,41家企业57个产品获市级名牌称号。该市的省、市名牌产品涉及化工、食品、建材、轻工、电子、生物制品、机械、制药等行业。2006~2008年全市名牌产品生产企业总资产分别达到50亿元、61亿元、69.6亿元。名牌产品生产企业3年总产值分别为35.9亿元、46亿元、51亿元,增幅分别达到28.1%、10.9%。今年11月13日,市政府专门召开常务会议研究决定设立淮南“市长质量奖”,支持名牌战略的实施。
作为能源城淮南和省会合肥,两地产业特色明显,关联度较高,互补性很强。为了努力形成优势互补、分工合理的产业一体化,交通衔接、物流通畅的基础设施一体化,商贸互动、政策统一的市场一体化,合肥、淮南两市质监部门紧紧围绕“合淮同城化”战略,本着“合作互动、优势互补、服务经济、促进发展”的原则,共同签订了两市《质量技术监督合作互认协议》,在质量振兴战略、质量诚信体系建设、名牌产品互认、市场准入、联合打假、一体化标准体系建立和检验检测、产品认证、安全监管、技术机构建设等方面加强合作,共同致力于构建两地质量技术监督合作机制,使合作互认常态化、制度化,形成一种长效机制,不断增强自身发展的内在活力和联动发展的外在动力。
淮南市质监局制定了《食品生产加工环节风险监控实施办法》等一系列规范性文件,创新风险预警监控模式。根据重大食品安全事故的可控性、严重程度和可能对区域的影响范围和程度,对全市重点食品行业实施分级色标管理,从轻到重依次采用绿色、蓝色、黄色、红色进行标示。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该局探索建立“企业+农户”的生产管理模式,帮助小作坊与具备条件和规模的正规企业合作,促使更多的小作坊提升、转化为正规生产企业的加工点。
为了建立企业质量信用等级评价体系,淮南市质量兴市领导小组出台了《淮南市质量技术监督局企业质量信用体系建设工作实施方案》、《关于组织开展质量信用等级评价的通知》和《淮南市质量信用等级评价管理办法》,依据企业质量信用等级分类标准把全市企业评定为A、B、C、D四个等级,并根据企业质量信用等级,对企业实行分类监管。淮南市质监局与人民银行、工商等部门共同签署了《淮南市质监局、市工商局、中国人民银行淮南市中心支行三方加强信用评价合作备忘录》。备忘录的签订为促进企业诚实守信、打造信用淮南将起到积极作用。备忘录还就三方在依法履行各自职责,如名优评定、信贷扶持以及监督管理工作中,优先帮扶信用等级高的企业等事项进行了明确。
建立健全质量状况分析报告制度,当好“质量参谋”,是淮南市质监局创新服务方式的又一亮点。今年以来,该局定期编发了《质量和安全年活动简报》,向地方党委、政府和有关企业宣传质量和安全知识;精心编写了客观反映产(商)品质量、工程质量、服务质量和环境质量的《质量状况白皮书(2008年度)》;编印了以阶段性宏观质量分析为主的《质量提示》,发布产品质量状况,提供相关产品质量信息,为政府决策提供参考,引导重点企业加强质量管理工作,推动质量工作的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