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灾难题材电影《2012》的热映,环境危机警钟再次敲响,城市新族群“低碳一族”迅速蔓延,竭尽所能减低温室气体尤其是二氧化碳排放量的生活方式,也变得越来越时髦。哥本哈根联合国气候大会更是聚集了全球关注的眼光。打造低碳经济、实现绿色发展,最大限度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成为国内外企业的共识。
跨国公司领跑中国市场
著名经济学家樊纲表示,低碳经济是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假如每一个楼的取暖系统换一遍,就等于换一套基础设施,这本身就创造需求和创造就业,所以包括美国总统奥巴马的财政刺激计划、日本的财政刺激计划,百分之五六十都是跟低碳有关系的,长期来看这件事对每一个企业、每一个产业都是机遇。
“在全球发展绿色经济和中国号召节能减排的大背景下,许多跨国公司都非常看重中国迅速发展的低碳经济市场,希望借此机遇更快发展低碳产业,同时,承担富国公司所应承担的更大责任。”中国外商投资企业协会投资性公司工作委员会秘书长杨国华说。
事实上,很多跨国公司在低碳市场上已经走在了前面。百事和西门子等公司在中国建立了绿色节能大楼,可节能20%以上;戴尔、富士施乐集团在电子废弃物分离利用方面的技术十分领先;沃尔沃集团在全球180多个国家采用了统一通信技术,大幅降低了员工的旅行成本,相当于每月减少约900吨的二氧化碳排放;沃尔玛在中国不仅有“农超对接”,还让“超市更低碳”;宝马新一代5系中,氙气大灯、转向灯、三排式刹车尾灯都引入了LED光源,至于宝马高技术含量的发动机和节油等美名早已广为流传……
经济诱因引发责任归属
壳牌中国集团公共事务董事刘小卫说,商业上的巨大价值,是吸引一些跨国企业在中国大力发展低碳经济的重要因素。
由于欧美碳排放交易市场指标供应不足而导致高价,很多欧美公司开始到发展中国家购买碳排放指标。目前全球碳排放交易的市场规模在600亿美元左右,据专家预测,未来这个市场的规模可达到2000至2500亿美元。而中国,将占有其中25%的份额。
与此同时,金融危机促使中国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国内能源产业受到一定冲击,新能源及可再生能源在经济增长中扮演更为重要的角色,这给跨国公司提供了投资中国新能源产业的机会。
但同时,一个新的问题也摆在眼前,跨国公司碳排放指标由谁承担?目前算在中国名下的很多碳排放量其实是来自在中国设厂的跨国公司。它们在中国生产,造成了污染,同时把很多产品销往国际市场,赚取利润。跨国公司在计算排放量时,大部分只是考虑了直接的碳排放,比如店铺中的照明用电或送货车的油耗,而大大高于配送和销售过程的产品制造中的碳排放量远没有被计算在内。由它们造成的碳排放量完全由中国承担是不合适的。
低碳之路面临巨大挑战
根据国际能源署(IEA)统计,中国在2008年碳排放量达60多亿吨,已超过美国成为全球最大碳排放国。IEA同时预测未来20年中国的碳排放平均增速2.7%,居全球首位。对于正处在工业化、城镇化过程中的中国这样一个发展中国家而言,“低碳”则意味着机遇和挑战并存。
在自身需求和外力推动的双重作用力下,越来越多中国企业开始寻求突破。在哥本哈根会议开幕当天,中国新奥集团即与美国杜克能源发表联合声明,双方将在探索新能源技术和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等领域加强合作,共同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带来的挑战。
而作为本次哥本哈根会议选定赞助品牌,联想2008年开始,在环保节能作出了一系列努力:通过优化包装设计,减少了750吨包装原材料;100%使用了再循环的热成型材料;所有ThinkPad和ThinkCentre系列均采用工业集成包装。比亚迪、奇瑞、吉利等几大国内汽车生产商,也都加大了新能源汽车尤其电动车的研发力度。
中国人民大学环境学院副院长邹骥教授表示,低碳经济形态的形成将重新定义长期竞争力,具有广泛而重大的国际贸易、国际投资含义,进而关系到国际战略竞争的格局。而低碳经济的形成要依赖技术,但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的未来碳技术战略储备不足,创新能力薄弱。仅以中国为例,中国节能减排领域目前有几十种主流骨干技术,但其中的很多中国都不掌握其核心技术。
国家气候变化专家委员会副主任、清华大学教授何建坤也认为,正处在快速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中的中国减少碳排放,意味着必须走与现在的发达国家不同的工业化道路。这在世界范围内尚无前例,挑战巨大。
中国“方舟”开始起航
分析人士认为,我国成为“排碳大户”的很大原因是扮演了“世界工厂”的角色。未来10年,随着我国居民消费水平的提高,私家车越来越普及,冰箱、洗衣机、空调等家电在农村推广,碳排放必然会不断增长,因此绝大部分的减排任务将落在产业上。要实现碳排放目标,在今后势必会加速淘汰国内低技术能级、高污染、高能耗、高物耗的低端制造产能;加快中低端制造业生产工艺、生产设备、生产手段的技术升级;优先发展绿色新兴产业;争取核心技术、原创技术,摆脱“世界工厂”的定位,实现“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转型。
新能源引发的世界第四次能源革命已经到来,我国也同样置身这场新能源变革之中。我国应该抓紧占领技术制高点,以新技术带动能源革命,使能源产业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新引擎。事实上,在这轮低碳经济的浪潮中,已经有不少产业崭露头角,比如风电、太阳能发电、核电、地热、生物质能等新能源,以及节能减排概念影响下的电路传输节能产品、减排技术等具体环节,智能电网带动的产业链也早已“闻风而动”。
世界能源金融研究院院长何世红认为,在一些传统行业中,我国比一些发达国家落后几十年。而在新能源领域,与最发达国家相比仅落后一年至两年。因此,中国应抓住机会,迅速向低碳经济转型,大力发展新能源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