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5日,记者从南京农业大学获悉,该校一项研究表明,我国稻田水稻生长季氧化亚氮排放量,以氮计算每年大约在3万吨左右,显著低于以往国际上的模型测算数值,有利于中国粮食生产的未来发展和粮食安全。这个研究结果日前以论文形式发表在国际环境类权威刊物《全球变化生物学》。
据论文第一作者、南京农业大学邹建文教授介绍,氧化亚氮是最重要的温室气体之一,在100年时间尺度上,单位质量氧化亚氮的增温效应是二氧化碳的298倍。农业是大气氧化亚氮的重要排放源。二十世纪90年代中后期,国内外大量研究表明稻田水分管理方式的不同会导致较高的氧化亚氮排放。由于我国是水稻种植大国,水稻生产带来的氧化亚氮等温室气体排放备受国际关注。
目前国际上对农田释放温室气体量的估算,主要采用美国新罕布舍尔大学地球海洋及空间研究所建立的生物地球化学过程模型(DNDC)。根据该模型测算,我国持续淹水稻田和中期烤田稻田的年氧化亚氮排放量,以氮计算约分别为29—41和42—61万吨,而我国学者基于数据外推的结果为9万吨左右,其中水稻生长季为4万吨左右,两种类型估算存在较大差异。
南京农业大学碳氮循环与全球变化研究组,基于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方法学原理,利用我国稻田大量原位观测资料,采用最小二乘法统计回归技术, 建立了用于确定我国不同水分管理下的稻田氧化亚氮排放系数和背景排放量的经验模型,并估算了过去几十年我国水稻生产的氧化亚氮排放量变化。估算结果表明,我国稻田氧化亚氮的季节排放量大约在3万吨左右,与我国学者以往的估算结果较接近,但显著低于国际上DNDC模型的模拟值。
邹建文介绍,如果稻田节水灌溉和化学氮肥施用量持续增加,我国水稻生产的氧化亚氮排放量亦将不容忽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