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刚刚闭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加大经济结构调整力度,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被确定为2010年我国经济工作的主要任务。为完成这一任务,中央提出了“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增强三次产业协调性为重点”的一系列具体措施,既要“加快传统产业优化升级”,又要“继续推进节能减排,抑制过剩产能”。
应当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已刻不容缓”来定调明年的经济工作,既是我国对今年应对全球经济危机的深刻认识,也是实现我国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题中应有之义。经济结构调整是一项宏大而复杂的系统工程,综合看,要完成这一重要任务,需要统筹兼顾、全面协调。这其中,提高产品质量和完成相关标准的制定、修订,可以看成是经济结构调整的基础工程,尤其是标准体系建设,更是可以充当开路先锋的角色。
一位钢铁企业负责人曾举过这样一个实例:对于目前占据钢铁产能40%的建材用钢——长材,现在的螺纹钢是二级标准,如果上升到四级标准,同样一吨钢就可以多造出30%的建筑物。同样,如果都采用四级标准,降低30%的产能就可以满足现在的建设要求,并且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都相应减少。
从这个实例中不难看出,在调整经济结构、抑制产能过剩等方面,标准这只有形的手能起到重要作用。首先,对于国际上的新兴产业或者有巨大发展潜力的重点产业,如新能源、信息技术等,如果我国能率先抢占标准这一重要制高点,在国际上形成以我为主的产品技术标准体系,将自主创新的技术标准化,那么,这对我国相关产业掌握国际市场话语权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其次,对于国家重点调控的产能过剩产业,通过标准的手段,以更加严格的要求,能达到抑制产能、帮助产业完成升级的目标。
从标准体系建设入手,进一步提高产品质量,不仅能提高产品市场竞争力,实现“出口结构优化,继续抑制高消耗、高排放产品出口过快增长,鼓励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品牌产品出口,提高出口产品质量、档次和附加值”的目标,还能对内需市场的结构优化起到助推作用,最终实现第一、第二和第三产业的均衡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