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对全国25万多家制造业企业相关数据的测算,2008年,尽管受到了国际金融危机、特大自然灾害和食品质量安全突发事件的不利影响,但在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下,我国制造业的质量竞争力仍然保持了稳定上行的发展态势。全国制造业质量竞争力指数达到81.18*,与2007年相比提高了0.19。
一、产品技术水平和符合性质量稳步提升。29个制造行业中,9个行业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生产的产品产值达到了70%以上,11个行业超过了50%,全年产品质量国家监督抽查的237类23400多种产品的平均抽样合格率为84.5%,比2007年提高了3.5个百分点。
二、研发投入力度不断加大,产品更新换代速度加快。全国大中型制造业企业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达到2500多亿元,比2007年增长了26.71%,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由2007年的0.90%提高到0.96%,新产品销售收入总额累计超过5万亿元,增长率达到25.50%。
三、企业规模不断扩大,产业集中度进一步提高。大中型制造业企业平均产品销售收入达到7.37亿元,比2007年增长了8.38%,与国外企业抗衡的能力不断增强。
从29个制造业行业来看,21个行业的质量竞争力指数有所提升。质量竞争力指数处在较高水平并保持稳定增长的行业有: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86.95,比2007年提高0.95;橡胶制品业84.97,提高0.60;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83.90,提高0.98;通用设备制造业83.53,提高0.10;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83.48,提高0.03;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82.19,提高0.26;医药制造业81.33,提高0.04;化学纤维制造业81.31,提高0.08。
从31个省(区、市)制造业来看,25个地区的质量竞争力指数出现增长。广东、江苏、北京、上海、天津、浙江的制造业质量竞争力指数在85以上。质量竞争力指数在80以上的地区数量达到20个,比2007年增加了5个。东、中、西部区域制造业质量竞争力指数分别达到85.04、79.72、80.04,与2007年相比分别增加了0.22、0.73、1.04,东部区域继续保持了质量竞争力指数的全国领跑地位,中部和西部区域质量竞争力明显增强。新疆、宁夏、青海、甘肃、贵州、内蒙古和广西等边疆和少数民族地区的质量竞争力指数连续3年保持稳步增长,与发达地区的差距进一步缩小。
测算结果也暴露出,我国制造业的质量竞争力发展中仍然存在不少薄弱环节,并出现了一些不利因素,主要表现在:
一是技术改造经费占销售收入的比重连续下降。2005年以来,我国大中型制造业企业技术改造投资的增速均低于销售收入的增速,技术改造经费占销售收入的比重不断降低,从1.79%、1.54%、1.44%下滑到1.37%。2008年,全国大中型制造业企业的微电子控制设备比重也出现明显下降。农副食品加工业,皮革、毛皮、羽毛(绒)及其制品业,家具制造业,木材加工及木、竹、藤、棕、草制品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等行业的微电子控制设备比重不足10%。
二是管理体系认证力度有所减弱。受一批中小企业倒闭关停、企业兼并重组等因素的影响,全国制造业管理体系认证证书的数量与2007年相比减少了近3万张,降幅达到14%。
三是企业拥有发明专利数增幅下降。2008年,我国大中型制造业企业拥有发明专利数为54223件,与2007年相比增幅明显下降,从上年的50.72%下降为27.72%。非金属矿物制品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等8个行业的发明专利数出现下降。
四是部分行业的质量竞争力明显波动。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业,皮革、毛皮、羽毛(绒)及其制品业,家具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塑料制品业等行业的质量竞争力指数出现下滑,分别比2007年下降了0.29、0.35、0.68、0.98和1.38。
提高产品质量和竞争力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一个战略问题。2008年以来,受国际国内各种不利因素的持续冲击,我国经济发展面临严峻挑战。在此关键时期,提高制造业的质量竞争力,不仅是扩内需、保增长的急切需要,而且是调结构、上水平的必然要求。
作为全球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培育质量竞争优势日益成为我国参与全球更大范围、更广领域和更高层次的经济合作与竞争的重要举措,也是保障和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举措。今后,我们将进一步加强质量宏观管理工作,支持和引导企业积极发挥主体作用,推动制造业质量竞争力的不断提升。
* 质量竞争力指数由12个统计指标的标准化得分线性加权生成,得分范围为60~100分之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