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1月,辽宁检验检疫局下发《关于公布辽宁检验检疫局首届学科带头人的通知》,14名科技骨干被聘为辽宁检验检疫局首届学科带头人,标志着辽宁检验检疫局学科带头人制度这一崭新的科技人才管理制度正式启动实施。
在“科技兴检”和“人才强检”的大背景下,辽宁局党组始终高度重视科技人才队伍的建设,重视依靠顶尖科技人才带动科技进步,从而带动整个辽宁检验检疫事业的不断发展。
创新决策
辽宁局局长周建安指出,“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而且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对于出入境检验检疫工作来说,更具现实意义,全局上下都要高度重视科技工作、重视专家队伍建设、重视人才培养。在总结深化辽宁局过去几年在科技管理、科研制标、人才培养等方面积累的一系列好经验、好机制、好思路、好措施的基础上,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大胆创新,研究改进相应的工作机制、工作方法,进一步明确今后的努力方向,使辽宁局的科技工作在新形势下乘势而上,在未来3到5年内,培养造就一批出自辽宁检验检疫系统的八仙过海、各显其能、群星璀璨的人才队伍,打造科技强局。
为落实局领导的指示精神,辽宁局科技管理部门会同人事部门科学分析了当今世界科技人才管理的发展趋势和流行做法,认真总结了现行科技人才培养机制及中青年专家管理制度所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不足,积极借鉴了系统内兄弟单位实行学科带头人制度所取得的成功经验,向局党组提出了“终止中青年专家制度、建立更加符合当今科技工作发展潮流的学科带头人制度”的建议。局党组经过审慎研究,最终做出了在辽宁检验检疫局建立学科带头人制度这一重大决策。
建立学科带头人制度在辽宁局史无前例,它对于有效贯彻落实“科技兴检”和“人才强检”战略,加强辽宁检验检疫系统学科和专业梯队建设,加快人才队伍建设,加速优秀专业技术人才培养,促进辽宁检验检疫事业又好又快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是辽宁局科技人才培养工程的重要环节,是构筑辽宁局人才高地核心的重要举措,是实施辽宁局高素质科研梯队建设的基础。
学术比拼
为了使这一崭新的科技人才管理制度真正发挥应有的作用,管理好学科带头人这支队伍,辽宁局科技管理部门经过反复征求各方面的意见,历经多次修改,于2009年3月出台了《辽宁检验检疫局学科带头人管理办法(试行)》。在《办法》中设定了科学的选拔条件,规定了严格的选拔程序,确定了目标管理和动态管理的基本管理思路,保证了学科带头人应享受的待遇,同时也明确了学科带头人在3年任期内应完成的可量化的工作任务。学科带头人不仅要承担起本学科建设的重任,还要带领和培养至少两名科技骨干和3名后备人才,在此基础上组建一支科研团队,而且不仅学科带头人本人要取得一定数量较高水平的科研成果,其培养的骨干和后备人才也被规定要取得一定数量具有相当水平的科研成果。
2009年9月,辽宁检验检疫局科技委召开了推选首届学科带头人会议。经科技委全体委员进行了认真的讨论和评议,由局党组批准,确定14名同志被聘为辽宁检验检疫局首届学科带头人,聘任期3年。
翻阅辽宁局首批14名学科带头人的业务履历,都是在本专业领域屈指可数的骨干力量。近年来,他们在发明专利、科技奖励、科研、制标、发表论文等方面成绩斐然。据辽宁局科技处统计,自2005年以来,14名学科带头人共获发明专利13项;获国家省部级科技奖励43项,辽宁局科技奖励72项。主持完成国家级科研项目1项;主持参与完成国家质检总局科研项目63项,辽宁局科研62项;主持参与制定国家标准、国家标准样品90项,行业标准48项;编写著作15部,在国内外科技期刊发表论文150余篇。
2009年11月,辽宁局食品微生物检验专业学科带头人曹际娟带领辽宁局技术中心科研团队研究的国家“十一五”专项课题“毒麦标准样品等50项标准”获得“国家标准创新贡献奖”二等奖;由宋锋林博士完成的“登革病毒现场快速检测技术——上转换发光免疫层析试纸条”科研课题被列为辽宁局唯一2009年度国家质检总局科技兴检一等奖参选课题上报,在全国检验检疫系统数百项上报科研项目中成绩突出。
展望未来,尽管学科带头人制度在辽宁局刚刚起步,但是这一制度的示范意义已经凸显。相信在辽宁局党组的亲切关怀下,在学科带头人和科技管理部门的共同努力下,辽宁局的科技“软实力”必将迈上更高层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