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今年6月份上海闵行区一幢大楼整体倾覆,制造了轰动一时的“楼倒倒”事件以来,南京、成都、北京、烟台等地又不断曝出“楼歪歪”、“楼脆脆”、“楼薄薄”、“楼垮垮”等类似事件。在不到半年的时间里,如此多的“坏楼”进入人们的视野,这不得不让人们担心:自己住的楼别哪一天也上了新闻,成了一个“楼××”!现在,该问问中国建筑到底怎么了?!
有人将我国建筑业存在的诸多问题称为“中国病”。这些问题,从宏观角度分析,既有政策方面的原因,也有市场方面的原因,我国房地产市场开放时间太短,房地产行业知识和经验积累严重不足,而且过旺的市场需求也容易造成竞争失范,这种状况必然影响建筑物的质量。
从病理学角度讲,以上这些只是“器质性”的,而更为严重的中国建筑病则是“功能性”的,而这往往被人们忽视。比如,房屋建筑施工中非常重要的一步,是混凝土在浇注以后,必须对其保水养护。但是,如今我们现实中经常看到的,建筑商们为了赶工期,混凝土的养护只有一天,甚至不到一天。这样的操作会直接影响混凝土结构的耐久性质量,甚至有可能使钢筋混凝土建筑物的使用寿命缩短一半。严格说来,这种工序上的减省,也是“偷工减料”,可是目前却无法对其进行有效监管。原因很简单,我们没有监管的依据——即国家或行业标准。
事实上,我国建筑领域一直以来“豆腐渣工程”不断,很大程度上都与我国建筑物设计规范规定的安全性与耐久性设置水准要求过低有关,而这恰恰严重影响了建筑物的使用寿命。与标准过低相伴,标准老旧的问题也很严重。我国1989年发布的《新建工程抗震设防暂行规定》有这样一条:“各部门、团体和个人不得随意提高或降低规定的设防烈度。”这在当时是合理的,但在住房和室内财产基本都已私有的今天,“不得随意”的说法显然是不合适的。可是,令人哭笑不得的是,这一规定一直“暂行”着,有20年之久。
不久前,某地大桥施工时发生混凝土箱梁底板压断事故,这表明了设计施工与检测环节中的种种不足,但是在分析事故原因时,没有提及桥梁设计规范有什么问题。事实上,“规范”早就过时了。由于“规范”内容不能及时修改并更新,在当今日新月异的快速现代化工程建设中,它在一些方面反而会成为工程方应用新技术的阻力和损害工程质量的罪魁。
地震、爆炸、台风等灾害对建筑造成结构的局部破坏是很难避免的,发达国家从20世纪60年代起,就相继在房屋设计规范中提出“整体牢固性”要求,并规定详细设计细则,以避免发生局部破坏时引起连续倒塌。但我国相关规范中至今仍无此类具体要求。
没有标准,或者标准不合理,就相当于机体缺少一种机能,或者机能不健全,一旦生病,手术、药物等手段很难起效。所以,根治建筑质量“中国病”,必须从标准这个“根”上入手,下大力气,尽快完善健全建筑领域标准体系。这也许是见长效的正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