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电下乡政策对中标企业来说,犹如一场大考,要想取得好成绩,不下点工夫,不拿出点真本事,肯定是不行的。从不久前商务部公布的全国家电下乡9个月销售情况来看,总体成绩还是不错的。自2月1日至10月底,登记数据显示全国各中标家电企业发货量累计6587.5万台,销售家电下乡产品2787.78万台,销售金额共计508.41亿元。其中青岛海尔以超过86亿元的进账排名第一。另有美菱、格力、新飞、美的等16家企业销售过10亿元。
任何成绩单常常是越往下看越不好看,家电下乡也是一样。在这个有300多家企业的大名单上,累计销售额不足万元的企业达到了13家,而一题未做交了白卷的企业竟然多达14家!这些以“鸭蛋”示人的企业,还不都是一些不知名的小企业,其中不乏UT斯达康、欧意电器、唯冠科技、双鹿空调等颇有些名气的品牌。
当初为了竞标许多企业绞尽脑汁,甚至打破了头,现在拿到这个“名分”却无所事事,把这么好的政策资源都糟蹋了,这实在叫人看不过眼。面对各方责问,这些企业也表现出一些无奈。欧意电器解释说,之所以出现“零销售”的局面,原因在于欧意未中标流通渠道,不少产品的销售情况无法录进全国家电下乡信息系统内。不过,更多的业内人士并不同意这种观点,他们认为真正的原因在于这些企业未能在家电下乡这件事上做出应有的努力。比如,有些企业的中标型号较少,不适合农村市场;有些下乡产品的品牌知名度有限,或者定价过高,没能被老百姓接受等。
当然,就像学生没考好,过错不全在学生一样,这次一些企业在家电下乡的大考中失利甚至考了零分,也有企业之外的原因。有人分析说,作为拉动内需的重要制度创新,家电下乡承载了诸多诉求,而“零销售”的尴尬现实,凸显这一创新制度的困境:既然设立了所谓严格的招标措施,此类企业又如何能通过层层考核顺利中标?另外,前文的数据也显示,在总发货数量和登记销售量之间还存在着多达3800万台的巨大落差,这个落差需要怎样解释才合理?一家空调巨头给出的说法是,为了避免交纳4%的增值税,一些农村经销商在实际销售中不开发票,导致部分家电下乡的产品并未进入商务部的下乡产品统计系统。
分析人士认为,这只是漏洞的一个层面,实际上,数据差反映的是巨额的渠道库存,比如,格力电器856万台的出货量和103万台的登记销售量之间的差额达到了753万台。难以消化的渠道库存同样存在于其他家电企业身上,这成了他们共同的心病,而病因则在于家电下乡中的制度约定。类似“最高限价”这种初衷虽好但被证实严重脱离农村和企业实际的政策设计,明显是一种“一刀切”的做法。要知道,现在的农村市场远比想象的复杂,不仅购买力水平存在区域性和时间性的差异,消费需求也呈现出的多样性的特点,而家电下乡“过分同一、细致”的指标限制,近乎于以行政命令消弭这种差异,其结果必然是忽略基本市场法则,让拉动效应大打折扣。另外,财政补贴到位时间久、程序繁琐的弊病一直未能得到很好的解决,这也阻碍了政策实效的发挥。
所幸的是,面对并不尽如人意的成绩单,特别是那些“鸭蛋”,政策设计者也看到了自己的责任,并开始重新审视家电下乡未来的走向。11月初,财政部、商务部联合发布《家电下乡中标企业考核及管理办法》,将自明年1月1日起实行“淘汰机制”。而取消最高限价、采取卖场直补方式、扩大家电产品下乡的品类甚至以普遍的准入制替代招标制等设计思路,或可逐渐跟进,届时,家电下乡另一次大考,想必不会再有“鸭蛋”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