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查询网-电话:010-62993931

胡立彪:德鲁克是一面镜子

点击数: 【字体: 收藏 打印文章 查看评论
 


  11月19日,是美国著名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百年诞辰,世界各国管理学界都在这一天前后举行了纪念活动。中国的纪念活动据说也搞得很热闹,只是不知道这种“热闹”凑出来的成分占多少。就像有人告诫的,纪念这位伟大的“现代管理学之父”,前提是要准确地理解他的贡献。

  事实上,在中国目前学界比较浮躁而业界又急功近利的环境下,加上始终有不少人总是强调中国的特殊性并企图寻找“中国式管理”(德鲁克曾有过“中国式管理”的预言)的蹊径,愿意下工夫认真研读西方管理学著作的人变得越来越少,这使得著作等身的德鲁克经常面临被简化为“小册子”或成为某部管理书一个章节的尴尬,而即使如此,德鲁克也无法摆脱被严重误读的命运。

  有一种误读可能是受到马斯洛的影响。这位以“需求层次理论”著称的经济学家看什么问题都离不开他的这一理论,透过他的理论门缝,德鲁克的管理思想就成了“理想管理”。马斯洛指出德鲁克的理论有忽视“邪恶存在、病态存在”的问题,这可能有一定道理,但以此全盘否定德鲁克的所有管理思想,无论如何都不可能是正确的。然而,就有一些人宁愿让马斯洛牵着鼻子走,也不愿意相信德鲁克用30多本书想证实的那些管理原则。有人这样说:“这个世界上还有更多的工人,他们现在需要的是被人尊重,甚至仅仅需要的是活下去。这种情况下,用泰罗的‘科学管理’或者再加上点梅奥的‘行为激励’来对他们进行管理或许更为有效,甚至在有些地方,可以直接采取强权管理方式。”这意思是说,德鲁克的管理是脱离实际的理想化模式,根本不适合现在的企业,特别是中国的企业。

  要反驳马斯洛及其中国追随者的观点实在是太容易了。除了像《基业长青》的作者柯林斯用“其著作中的一切几乎都是基本正确的”这样的话来为德鲁克正言的专家可以找出一大堆,在实践上,成败得失被德鲁克的理论言中的企业更是不计其数。最能说明问题的典型例子,莫过于中国的海尔了。张瑞敏在谈到20多年前的创业经历时说,他第一次见到德鲁克《卓有成效的管理者》这本书,就被深深地吸引住了。是这本书让他懂得“企业的管理必须有效、否则企业将无法生存”的道理。海尔著名的“日清”工作法(“日事日毕,日清日高”,将每项工作的目标落实到每人、每天,形成“事事有人管,人人都管事”的氛围),即受该书的一句话启发而来:“管理的好的工厂,总是单调乏味,没有任何激动人心的事件发生。”通过推行“日清”工作法,一个濒临倒闭、开不出工资的集体小厂不仅迅速扭转了亏损,而且提高了整体管理素质,解决了当时在管理上普遍存在的无效、无序的问题。

  海尔受德鲁克管理思想之益,远不止于此,而德鲁克管理思想已经施惠的企业,也远不止海尔一家。

  有人说,当中国经济从要素驱动和投资驱动阶段向创新驱动阶段迈进时,当跨国公司们与中国企业同台竞技时,中国企业家就无从逃避“管理也是第一生产力”这样的命题了。近年来内地商学院教育的井喷,折射出了中国经理阶层对管理知识的渴求。幸运的是,我们有德鲁克。德鲁克的思想犹如一面巨大的镜子,让我们来审视自我的缺点、指明组织提升的方向。面对德鲁克这面镜子,中国企业应更多地看到自身的不足,练好管理的马步。

作者:胡立彪 来源:中国质量新闻网 发布时间:2009年12月02日
相关信息
没有相关内容
用户信息中心
本月排行TOP10
  • 还没有任何项目!
联系我们  |  关于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声明  |  管理登录
Copyright ©2010 - 2015 北京中标金质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电话:010-62993931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后屯南路26号专家国际公馆5-20室
备案编号:京公网安备11010802008867号 京ICP备09034504号 新出发京零字第海14036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