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河北检验检疫局把科技支撑力作为立局之本、强局之策、重中之重的工作,通过强基础、提能力、上水平,服务检验检疫执法把关的能力进一步提升,在有效应对突发事件,破解国外技术性贸易措施,促进河北沿海经济强省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提升技术实力
根据河北外贸经济发展的需求,统一规划布局、统一配置,建立了分布合理、优势互补的全省检验检疫系统实验室网络体系;加强实验室质量管理体系建设。全局系统24个实验室,全部按照ISO/IEC17025国际标准建立了质量管理体系,16个主体实验室通过CNAS认可/国家计量认证“二合一”评审;加强区域特色实验室建设。根据河北进出口产品分布特点和农业大省发展的需要,建立了国家级重点实验室7个、区域检测中心9个。2008年,全省系统实验室全部实现了食品农产品安全检测,9个实验室具备了乳及乳制品和食品添加剂中三聚氰胺检测能力;“检力下沉”,加强基层实验室建设。近三年,累计投入资金近2亿元,建立了一批具有区域特色的实验室,基本覆盖了河北进出口业务检测领域,检测项目多达1100多项;提高仪器设备利用率,开展“检验检疫实验室建设升级评比”活动。全省实验室建设格局及检测能力基本满足了河北外贸经济发展的需要。
提升服务水平
加快科研成果在应对国外技术性贸易措施中的应用。由庞国芳院士课题小组完成的115项农药兽药残留检验技术食品安全国家标准,破解了日本“肯定列表制度”及欧美检测技术标准,实现了我国水产品、乳品、蜂产品三大优势产业在国际市场所遇到26类兽药、生物毒素、多环芳烃等多种污染物检测技术跨跃式发展;由河北局主持完成了《进出口动物源食品中硝基呋喃类代谢物残留量测定方法—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和《进出口食品中苏丹Ⅰ、Ⅱ、Ⅲ、Ⅳ检测方法》两项行业标准,在全国范围内率先开展了肠衣中硝基呋喃类药物残留和辣椒及其制品中苏丹Ⅰ号染料的检测工作。检测范围覆盖全国十几个省、市、自治区,有效应对了欧盟指令,为我国水产品和辣椒及其制品顺利出口到欧美等发达国家做出了重要贡献;积极应对输入性医学媒介生物的入侵和防控。在国际上首次从输入性蚊类体内分离出13株重要虫媒病毒,部分项目为国际首创;先后发现并捕获14万余只7类95种输入性医学媒介生物,发现6个新种、7个中国新记录;提升科技在应对突发事件中的作用。在全国范围内率先开展了三聚氰胺检测,建立了牛奶、奶粉、食品添加剂及相关商品中三聚氰胺的检验方法;国家级蜂产品检测重点实验室检测水平达国际一流水平,服务于全国26个省份。秦皇岛煤炭检测中心的业务量占到全国的60%左右。
提升管理能力
该局充分利用网络技术,实现科学化、现代化办公。在全国检验检疫系统内率先实现办公自动化省局大集中管理,简化了公文与政务信息的处理流程,提高了内部办公效率;开发了“机关职工考勤管理系统”,与办公自动化并网使用,实行了网上签到、签退和办理出差、请销假等手续;建立了河北检验检疫视频会议系统,16个视频点覆盖河北局和所有分支机构的,实现与国家质检总局视频会议系统无缝对接,保证了上级精神第一时间传达部署到位;开通了河北检验检疫移动办公系统,利用3G技术,实现了远程移动办公和检验检疫出证;积极推进“金质工程”,完成了机房环境改造和系统软硬件平台集成工作,为国家质检总局下一步推广业务应用系统做奠定了坚实基础;该局还开发并试运行了“检验检疫现场执法流程管理系统”,实现了检验检疫业务从报检、施检、出证、督办、监督检查、业务分析、在线查看、提出质疑、业务预警等网上运行和动态管理;开发了“河北进出口企业电子质量档案管理系统”,对河北局管辖的有进出口业务的5351家进出口企业,100%建立了电子质量档案,对加强对企业的管理和指导、推进质量安全工作起到了积极的作用,该软件得到了总局有关部门的充分肯定,并即将启动在全国检验检疫系统的推广工作;在检验检疫系统内率先研究建立了异地异构灾备系统,并将各外挂业务系统从数据中心小型机上剥离,提高了业务数据的安全性和规避风险的能力;在全局系统逐步导入ISO/IEC17020管理体系。利用信息化手段,将现有的办公系统、业务应用系统和行政管理有机地结合,实现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的显著提升。
目前,该局拥有各类服务器、存储设备50余台,建立了数据中心,实现了全局业务数据大集中管理。省局机关与各分支机构之间建立了全光纤双线路广域网络,专线数量达到30多条,极大地提高了数据传输的稳定性和可靠性。在软件开发上,研究并推广了一批技术先进、实用性强的应用系统,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为检验检疫执法把关和服务地方经济发展发挥了保驾护航作用。